董平
客觀講上,高級職稱都有一定的名額限制,正因為如此,才給了具有推薦權的人一定的尋租空間。雖然說討價還價的鬧劇很少發生,但是,為了評職稱走后門、跑關系、請客送禮等情況在如今的學校里卻普遍存在。
近年來,教師職稱改革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之所以有這么多人呼吁教師職稱評審機制改革,主要原因就在于當前的職稱評審中存在諸多不正常、不公平因素。職稱評定表面上看是標準公開、程序公開、結果公示,但這僅僅是形式而已,實質上是行政部門把持著評審的全過程,因此不可避免會產生腐敗。
其實,對于職稱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職稱該不該與工資掛鉤、職稱該如何評定、如何處理好職稱與職務之間的關系。因此,要進行職稱制度改革,應該探索多種可以體現教師能力和價值的方式,保證考評機制的中立性,多渠道激發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筆者認為,無論多高的職稱,在工資待遇上也應按崗位職責、工作量等實際工作貢獻來核算,應當削減其在工資項目中所占的比重。在事業單位普遍推行績效工資制度的今天,工資待遇方面的差距可以用崗位職責、工作量、績效考核等東西說話,又何必把職稱等級也綁在一起?
另外,可以將職稱作為一種榮譽,盡量把教師的待遇體現在績效工資上。還可以實行職稱動態管理,評上職稱后應該有一個監督和考核制度。現在某些地方探索的職稱5年或7年考核制值得鼓勵和期待。職稱不能是終身的,應該是暫時的,幾年后考核不合格,就不應該享受相應的待遇。這樣一來職稱不再是炙手可熱的“奇貨”,買賣職稱的荒唐行為也能夠大為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