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明五
〔關鍵詞〕 職高學生;心理: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8—0017—01
職業高中的學生正處在青春期,無論在心理還是在生理上都逐漸趨向成熟。但以學習成績不理想而進入職高為主因的心理負擔,使職高學生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分析職高學生的心理問題及研究相關的對策,是家長的期盼,也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抓好職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職高學生健康成長及社會穩定有著重要意義。
一、傾注愛心,排除學生的失落感和自卑感
失落感和自卑感是職高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障礙。因此,教師在與學生相處時,應視其為子女,切忌對學生諷刺挖苦,惡語相傷,應主動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取得學生的信任,體察學生的喜怒哀樂,帶著感情從事教學活動。當學生把學校當成溫暖的大家庭時,學生的凝聚力就會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會得到提高。“天生我才必有用”這應該成為職高學生的信條。當學生具有一技之長時,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因此,職業中學應當多開展文體活動,開設發揮學生特長的選修課,使學生多方面獲得成功體驗,得到心理滿足。同理,教師要去發現學生微小的進步,通過教師感情的傾注,喚起學生積極向上的動力,不斷強化學生的優點。
二、傾注耐心,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控力
職高的學生學習基礎差,是因為學生普遍存在兩種學習障礙。一是學習“誤差”積累造成的困難障礙。二是不善于開動思維機器的思維障礙,主要是思維的情感障礙、定勢障礙和記憶障礙。中考成績差,充分說明這些學生存在知識缺漏,而這些缺漏的形成,是長期學習“誤差”積累的結果。因此,對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學科進行“查缺補漏”,花力氣做好初中與職高的銜接教學工作尤為重要。一些學生對某一學科總是不感興趣,甚至一見課本就害怕;一些學生的思維方式仍停留在小學階段,總是機械地、靜止地分析問題;一些學生對分式定理總是記不住。對此,教師要有耐心,千方百計引發學生思維振蕩,在教學中創設諸如“設問法”、“激勵法”、“競猜法”等,讓學生在課上能開動思維機器,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真情關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逆反心理是職高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如,有的學生對校紀校規表現出厭惡,故意違反紀律;有的學生即使知道教師的要求有益于自己,但仍然對自己不喜歡的教師時時抵觸。對此,教師要善于傾聽他們的心聲,加以合理的引導。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師生之間心理距離的縮短,能夠為教師的疏導工作做好鋪墊。教師要不斷給予學生肯定,采用優點強化原則,放大學生的優點,縮小學生的缺點,這樣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師生間建立起融洽、民主的關系,達到優化師生互動合作的效果。
四、感恩勵志,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
父母對孩子的過分呵護,弱化了感恩教育。很多父母在生活上一味地寵愛、溺愛子女,從不要求子女回報。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受人恩惠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意回饋他人和社會的習慣,無形中助長了孩子的依賴心理和寄生思想。另外,學校教育中智育與德育失衡,忽視感恩教育,也使得學生對發生在身邊的事缺乏感受,缺乏感恩之心。為此,社會、家庭和學校,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改善和挽救正在漸漸淡化的道德觀念和日益冷淡的心態,使學生能夠經常站在別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能夠誠心感激那些給予過自己無私幫助的人,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觀。
綜上所述,教師在面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時,應幫助學生擺正位置,正視現實,轉變觀念,根據社會需求和時代發展要求,發展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教育他們認識自己,促使學生個體的全面和諧發展,使他們成長為健全有用的社會人。
?笙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