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
摘 要:教學時,如果我們在課前導入時善于激情邀趣、課堂教學時善于分層施教、引導學生時善于循循善誘等,就有可能構建和諧美麗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繼之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構建 和諧 語文課堂 策略
雖說入選語文教材的課文篇篇均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雖說身為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均受到過極為系統的理論教育與極為嚴格的實踐訓練,雖說我們常常使出渾身解數耐心地引導學生努力學習語文知識,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語文課堂中卻常常出現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辛苦,教學效果卻很不理想等局面。于是,教師們常常感嘆:“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那么,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教學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怎樣才能在“山窮水復疑無路”時頓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一、課前導入,激情邀趣
我國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可見,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與創造力的內在驅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實踐證明,倘若在語文教學中只是一味地讓學生進行反復的、枯燥的朗讀、背誦、默寫、應試訓練等,不僅會磨滅他們原有的學習熱情,還有可能使他們逐漸產生厭學甚至畏學情緒。如此,我們預期的構建和諧美麗的語文教學課堂也將成為一句空話。故此,我們不管是新課伊始還是舊課復習,不管是閱讀教學還是作文訓練,都應該注重采用多種教學手法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比如,談家楨的《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紹生物學科領域中有關克隆知識的科普說明文,其間有大量的學生從未接觸過的生物學科的學術術語。教學時,如果教師采用“直接點題—學生自讀課文—小組討論—教師歸納總結課文內容—布置作業”這一傳統的、一成不變的教學流程,學生對這篇充滿許多未知的生物學科學術語言的說明文就會感到難懂難學和單調乏味,從而產生厭學或者畏學情緒。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上課伊始就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國內外克隆技術的新聞報道或最新成果等,并以此導入新課,比如展示2008年1月18日報道的網文《美科學家首次用自體皮膚細胞克隆人類胚胎(圖)》及《克隆人技術路線圖》,或者2013年5月17日報道的圖文并茂的新聞《美科學家克隆出人類胚胎干細胞,引發克隆人擔憂》等媒體資料,必然會化陌生的、抽象的、深奧的“克隆”知識為生動、具體、鮮活、有趣的科學技術知識,必定能將學生從對“克隆”知識茫然無知的混沌狀態中巧妙引入《奇妙的克隆》文本,繼之引導學生快樂解讀《奇妙的克隆》文本。
二、課堂教學,分層施教
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其意思為:人的智力是有區別的,對于智力水平較好的學生,我們可以與之探討比較高深的學問;而對于智力水平較差的學生,我們則只能與之探討普通的學問。既然人的先天智力有聰明與愚笨的區別,那么,語文教學時,我們也應該像教育家孔子一樣對學生“觀其行”“聽其言”,認真分析,準確把握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個性、品格、興趣、愛好、知識儲備、學習技能等,然后分層管理,因材施教。
比如,教學談家楨的《奇妙的克隆》時,對語文知識儲備較少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注釋與工具書自查,并理解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基本讀懂課文大意即可;對于語文知識儲備比較豐富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在上述基礎上用最簡單的語言復述課文大意,列出文章的寫作提綱,根據課文的說明順序畫出克隆鯽魚或者克隆綿羊多利的科學實驗流程圖等;對于語文知識儲備非常豐富的學生,則要求他們在上述二者的基礎上開展與其知識儲備相匹配但又略高于其知識儲備的延伸拓展學習。比如,以本文作者、被學術界譽為“中國遺傳學泰斗”的生物科學家談家楨為基點,拓展延伸學習其學術論文《生物學引論》《基因與遺傳》《遺傳與物種起源》《基因的縈夢》等;再如以《奇妙的克隆》文本為基點,拓展延伸學習黃雅瓊等人的學術論文《動物克隆技術的研究進展、存在問題及應用前景》(《廣西農業生物科學》2008年第02期)等,還可以要求他們以“克隆技術”為話題,自擬題目、自選文體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三、引導學生,循循善誘
春秋末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曾子說:“導之以道而勿強。”意思為:教導學生應該以理服人、循循善誘,切不可采用高壓政策強行壓制他們。由此,筆者深深體會到:教學時要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豐富的語文基礎知識,引導學生自覺接受文質兼美的文學藝術作品的熏陶,培養學生美麗而又豐富的語感,培養學生勤于觀察社會、廣泛閱讀和勤于寫作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參加朗讀比賽、作文比賽、演講比賽、手抄報比賽、書法比賽等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首先,應該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和循循善誘,讓他們變教師的動員、鼓勵為自己的自覺自愿。與此同時,還應該傳授給他們學習的技巧、從容面對各種比賽的技能。尤其對那些語文知識儲備雖然豐富但卻性格內向、不喜交際、對各種賽事均退避三舍的學生,更應該加以耐心啟發與誘導,決不能將教師的主觀意愿強加于學生,強令他們參與。此外,筆者還深深體會到:對于個別不想學習、不思進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學生,切不可動不動就用請家長或令其停課“面壁思過”等方法強制壓服,而應該主動、耐心、反復地與其本人溝通,找出其厭學、畏學甚至棄學的根本原因,心平氣和地告訴他不學無術的嚴重后果,勉勵其“浪子回頭金不換”,鼓勵其重啟航行于語文科學浩瀚大海之船,盡情享受遨游在浩瀚的語文科學知識大海中的愜意。
誠然,上述三點策略不可能完全適用于每一節語文教學課堂,更不可能完全適應于所有的語文教學活動。因為入選蘇教版語文教材的課文題材廣泛,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風格千姿百態,寓意千差萬別,教學目標的設計與教學方案的實施等也因之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美麗氣象。所以,筆者懇請各位同仁:在語文新課程教學理念指導下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時,一定要根據不同文本的內容和不同學生的不同知識儲備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方案,切忌一味照搬他人教學之法,更不可因襲與語文新課程教學理念格格不入的落后的傳統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徐愛華.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J].教育藝術,2013(12).
[2]郭瑤.新世紀我國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回歸潮流[J].語文建設,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