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旭
〔關鍵詞〕 閱讀教學;文本;語言;教學方法;
感悟;賞析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8—0080—01
一、揣摩語言,發現文本之美
《韓軍與新語文教育》一書系統闡述了“新語文教育”的原理論,其中之一是“著力于語言”,即強調回歸“在言語上下苦功”的傳統,這是語文教育的生命所在。教師和學生作為觀文者披閱文字,從語言的追溯到作者心中的情感,慢慢融入到作品所描繪的情境中去。借用呂淑湘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
如執教《孤獨之旅》中有這樣一句話:“蛋!爸!鴨蛋!鴨下蛋了!”通過調換語序讓學生反復朗讀,抓住了“先蛋后爸”的語言點,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沉浸,在語言的反復揣摩中體會到杜小康的驚喜和成長的自豪。這樣的品讀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體驗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再如《散步》教學中,引導學生品讀“但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背上”這個詞中的“背”讀“bēi”還是“bèi”? 讓學生揣摩到底怎么讀,有何含義,在反復辨讀中學生明確應該讀“bēi”。只有讀“bēi”,才能讀出中年一代奔波勞碌的艱辛,才能讀出他們肩上巨大的責任。揣摩語言,讓學生真正走進課文,與文本同呼吸、共感動。在讀中比較揣摩那些具有點睛意義的字詞,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學生揣摩語言的趣味就會愈發濃厚。
劉勰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這句話揭示了寫作和閱讀不同的心理路程,析文入情是歸宿,而“披文”是途徑。跟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學生經歷一次情感上的洗滌,對體會文本的魅力可以起到助力的作用。隨著語言揣摩的愈發細膩,學生會進一步發現文本之美。
二、推敲文字,發掘文本之美
語言大師朱光潛說:“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朱先生所說的,就是理直氣壯地推敲詞語。那么我們學習文學作品,欣賞精彩語段,如何推敲文字?哪些文字值得推敲?這就需要我們有良好的語感,找準文句中的關鍵字詞,因為關鍵字詞往往凝聚著作者的情感。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品味關鍵字詞著手,往往就能找到破解文意的鑰匙。比如,以《端午的鴨蛋》中“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一句的賞析為例,上課時筆者試著讓學生把“扎”字替換成“戳”、“捅”、“插”、“刺”等詞,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從中體會到“扎”字的妙處,深深領悟到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語言精髓。由此可見,在關鍵處的推敲對于語言的學習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再如,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詩歌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教學中筆者讓學生比較有和沒有“該”字的異同,在比較鑒賞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這個“該”字的內涵,它表達了作者的家鄉被侵略者占領后徹骨的痛和無限的悲憤。繼而引導學生思考“該”字也可加到“這一角”、“那一角”、“長白山的雪峰”、“黃河”、“江南”、“嶺南”、“南海”等詞的后面,強化了學生對這種情感的深刻體驗,將詩人的情感滲透到詩歌的每一個句子中,讓學生走入詩人的內心深處。可見,對關鍵字詞的推敲過程,其實也是靈活運用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是“和文本說話”的過程。
推敲關鍵字詞離不開文章的語境,因為學生往往讀懂了文字的表層意思,卻沒有讀懂特殊語境中的“心靈語言”。可見只有學會反復推敲文字,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才能深入挖掘語言的內涵,發掘文本之美。
三、品味領略,體悟文本之美
真正的閱讀,是學生、文本、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的閱讀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善于調動或補充相關生活經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學生要全身心地去品味,全身心地去體悟,真正領略漢語言的獨特魅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感悟,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一篇好作品,只讀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
品味領略是語文教學的顯著特點,尤其是新課程實施以來,特別強調讓學生在閱讀中說出“自己的體驗”與“獨特體驗”,讓學生在與文本的碰撞中產生思維的火花。例如,琦君的《春酒》,指導學生品讀“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一句時,引導學生聯想拓展,引發學生思考能否把“蜜蜂似的”改成“蝴蝶似的”。學生領悟到之所以把它比作“蜜蜂似的”,是因為蜜蜂采的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還因為蜜蜂外觀比蝴蝶小巧,更能展現“我”的可愛,更貼近生活。
?笙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