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國家治理的歷史,就是治吏的歷史。當前同樣如此,從八項規定,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再到高壓反腐,都體現出高層以治吏為突破點推動改革的深意。社會經濟健康發展期,毫無疑問就是吏治有效期。如果吏治混亂、官場腐敗,社會各項事業往往會發生倒退,這在中國歷史上屢有應驗。
政治治理取得成效的標志有多種,一般是通過衡量大國的政治指標來體現。第一個標準應該是安全,也就是政治上保障人民免于人為的死亡和傷害。第二個標準應該是福利,也就是政治上保障人民過一種物質上的體面生活。第三個標準應該是尊嚴,也就是政治上保障人民在人格上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這三個標準下面可以細分出更多的指標。而這其中都少不了吏治的成功,如果一個國家吏治敗壞,是不可能有安全、有福利、有尊嚴的。
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科斯給中國提出了十大忠告,其中的一條是“中國必須讓其政治權力服從于法治”。他說:“如果權力由法律來約束,如果任何權力的濫用都可以追溯責任,那么腐敗就不會威脅到秩序和穩定。”確實,中國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進出口貿易額、制造業規模更高居世界第一,如果說還有不足的話,就是在吏治問題。權力服從于法治是一個總體目標,從現實來看,權力首先要回歸常態,只有剝離附加在權力之上的諸多特權,權力才不會成為誘發一系列違法犯罪行為的潘多拉盒子。
吏治也是新的領導集體最為關注的問題。以筆者多年來致力推動的公車改革為例,大多數官員認為享受公車天經地義,“古代官吏坐轎,當代官員坐車”的觀念根深蒂固。但公車的本質,實際上是附加在權力上的特殊利益,過去人們認為公車改革面臨很多阻力,實際上表現出了對公車改革推進不力的無奈?,F在看來只要下決心,公車改革是能夠取得實效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即“三嚴三實”??吹健皣酪孕奚?、嚴以用權、嚴以律己”這些字眼,不由得讓人為之一振。我的體會是“治吏越嚴愛民越多”,對貪官的嚴厲整治,就是對普通民眾的愛。在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過程中,貪腐對有的部門或者單位來說易如反掌,筆者稱之為“發建設財”。所以,“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絕對不是一句空話。先治吏再理政,才能徹底改變官場的風氣,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造必要條件。
(作者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責編/劉建 美編/宋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