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伊始,中國版圖上的京、津、冀又一次引來前所未有的關注。
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后,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七點要求。這七點要求猶如七副藥方。自2004年“廊坊共識”之后,“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資源配置的行政壁壘、區位布局的特殊結構和城市發展的競爭無序等,導致京津冀合作一直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座城市之病,難免染其所在區域;而一片區域之病,會阻滯國家發展之路。總書記發出總動員令,京津冀一體化十年再出發。如何打通京津冀這一中國經濟的大動脈,革其環境交通之弊,破其地方利益之籬,書寫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雙城記”?京津冀的崛起,究竟又將面對什么樣的挑戰和希冀?
人民論壇本期特別策劃搜集民情民意,梳理出京津冀崛起的“10個猜想”“10個擔憂”與“10個期待”,邀請專家學者深入解讀,以勾勒京津冀崛起新戰略的基本輪廓——
“城市群內部發展水平失衡”“城市之間缺乏有機聯系”“無序競爭、產業趨同”,為京津冀一體化首先面對的挑戰;“保定為政治副中心”“京津冀推出統一的居住證”“高鐵、地鐵、公交一卡通行”,是公眾最熱議的猜想;“缺乏區域整合的治理機制”“京津冀發展缺乏‘經濟二傳手”“用計劃代替市場進行資源配置”,是各界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深沉擔憂;“破解北京的大城市病”“抑制北京的高房價”“共享優質的公共資源”則是各路討論中被最多提起的期待。
京津冀崛起應何去何從?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趙弘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關鍵就是要把硬件條件做起來,其中交通基礎設施是最基本的。如果這一硬件條件不具備,北京城市功能、人口和產業的疏解,京津冀的協同發展都是很困難的。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學院院長李國平表示,“政治副中心”不可取,建設城市副中心和區域功能中心城市,是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破解“大城市病”,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的必然選擇。
天津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王立國提出,首都圈發展規劃各種建議中,最有可能直接改善現有競爭狀態的是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的共享。解決了這個問題,相互之間的競爭至少可以有所緩和,相互之間協作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
……
京津冀協同發展乃多贏之舉,條件得天獨厚,時機已經成熟。我們只需以高度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體制機制的勇氣,集思廣益,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關乎民眾生活,關乎區域治理,關乎國家安全,唯有合力疏通發展的大動脈,打造一個美麗發達的京津冀,我們交的答卷,才代表民族復興,代表中國經濟轉型新模式推向世界的成功。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
策 劃:賈立政
執 行:陳陽波 魏愛云 張瀟爽 嚴俊 馬靜 劉建 周素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