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進
在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辦事處,有一間不像辦公室的辦公室——進門隨意坐,有話隨意說,這就是“老馬調解工作室”。
老馬,名叫馬善祥,是觀音橋街道的調解員。他從事調解工作已有25年,成功調解矛盾糾紛2000余起,記錄調解筆記140余本。2013年,他的工作室被國家司法部授予“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
“有矛盾,找老馬。”觀音橋街道居民已形成習慣,發生糾紛,首先想到的就是找“老馬”。
“我們調解不了的事,到你那里幾下就解決了,你是怎么做到的?”有人問老馬。
“只要用心去調,再難的問題都有解。”馬善祥笑著說。
“做群眾的工作要從尊重人開始”
2013年5月4日,75歲的文應明怒沖沖地走進“老馬調解工作室”。
馬善祥立馬起身,迎上來:“老人家,快請坐。”
扶老人坐下后,馬善祥轉身,泡了一杯熱茶:“老人家,喝杯茶,慢慢說。”
“我就是想找你評評理……”喝了一口茶,老人臉色緩和下來。
馬善祥一邊聽,一邊記。
老人是一名退伍軍人,曾在戰斗中負過傷,后來轉業到地方工作,因為單位車輛承包的問題被企業除名。隨著年齡增加,老人病痛加重,養老金難以為繼,為此,經常去上訪。
“老人家,要多注意身體啊。”馬善祥輕輕為老人揉捏腰部,“你的情況,我幫你反映,爭取申請救助金。”
“老馬端茶遞水,為我揉腰,我實在不好意思再上訪了。”文應明感動了。
“我接待群眾,養成了起立迎接、請坐泡茶、認真傾聽、仔細記錄的習慣,做人的工作要從尊重人開始。”老馬說。
做群眾工作要從尊重人開始,讓群眾有尊嚴地表達訴求——這是老馬25年調解工作的經驗之談。“一杯熱茶和一杯開水的區別在于,讓群眾感受到尊重,拉近我們彼此的距離。”老馬說。
“老馬從不說大話、空話、套話,一開口就讓我們覺得親近。”
“無論調解成功與否,離開時他都要送我們到樓下大門口。”
…………
這就是老馬的尊重之道。
有時,群眾也存在不講理、情緒化,甚至攻擊、羞辱人的現象,怎么辦?
“不要抱怨、不要憤慨,我們要尊重群眾的批評權、發泄權。做群眾工作,就是要尊重群眾,這樣才能喚起群眾的尊重。在我手上,不少劍拔弩張的情形,最終都轉化為群眾的歉意和感謝之聲。有何訣竅?就是‘尊重二字。”馬善祥說。
“調解群眾矛盾,真情是第一位的”
“車庫租金漲到每月420元!”2014年2月的一天,一張告示貼在偉岸濱洲小區大門上。
“為什么漲價!”
“服務質量沒提高,憑什么漲價!”
…………
告示一出,引起小區居民的“抵制”,圍堵物管公司、拉橫幅抗議……
“這樣鬧下去不是辦法。”社區領導向老馬求助。
馬善祥帶著筆記本,一頭扎進小區。
“大家先把彼此的理由心平氣和地擺出來。”老馬把業主委員會和物管公司的代表召集到一起。
“車庫各項維護費用都漲了,如果停車費不漲,我們就得虧了。”
“你們維護啥子了,經常都是黑乎乎的,路都看不清。”
…………
雙方你一言我一語,協商一上午,依舊沒有結果。
“車庫管理成本提高,這是漲價的主要原因。”
“車庫管理不到位,居民沒有享受到相應價位的服務,這是業主反對漲價的原因。”
雖說協商沒有結果,但老馬找到了雙方“想不通”的關鍵點。
接下來一周里,馬善祥早出晚歸——白天上班時間,他把業主們的委屈和訴求與物管公司代表進行溝通;晚上業主下班回到家后,老馬挨戶敲門把物管公司的難處和居民們進行擺談。
最終,雙方達成協議:車庫月租由350元調到400元,同時物管公司提高服務質量。
“說實話,我們是不滿意漲價的,但還是聽了你的意見。因為你的工作深深感動了我們,從來沒有看見哪個干部這樣做工作!”業主代表說。
“調解群眾矛盾,真情是第一位的。”老馬說,“你對群眾是真有情,還是假有情,群眾心里清楚得很,忽悠不了。”
“保證群眾在接受服務中獲得尊嚴,你做得到嗎?”
“讓困難群眾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你做得到嗎?”
“群眾利益要堅決予以保護,你做得到嗎?”
“竭盡全力把崗位工作做得更好,你做得到嗎?”
“團結依靠群眾追求共同的奮斗目標,你做得到嗎?”
每次調解時,老馬就用這“五問”要求自己。
“感動的事情,永遠都要有N+1次的堅持,永遠都要想著我只要再堅持一次就真的能感動他了。”老馬說。
“要調解矛盾,得掌握一套調解方法”
“我再強調一遍:這個家,我說了算!”
2013年8月22日,馬善祥應同行之邀,到銅梁“救火”。
一對再婚夫妻,雙方各有一個兒子。夫妻所住房屋面臨拆遷,貼四萬元就能得到一套安置房。
但丈夫打起“小算盤”,做主讓親兒子拿這四萬元,為的是讓他一個人繼承房產。
妻子一聽不干了:“房子我也有份。”
夫妻倆相持不下,丈夫最后耍橫:“不同意就離婚!”
“這件事一看就曉得,矛盾出在丈夫偏心。”馬善祥雖然這樣想,但對男主人說了另外一番話——
“你就這樣把你老婆的家給當了?”馬善祥和善地笑了笑,又說,“你老婆不簽字也辦不了啊。”
“你少管。”丈夫依然“油鹽不進”。
馬善祥接過話茬:“你想硬來?即使你違背老婆的意愿操作了,但人家上法院一告一個準。”
丈夫把頭抬了抬,這次沒吭聲。
“我很理解你,真的,我也是一位疼愛子女的父親。”馬善祥接著分析,“你想,這個矛盾不解決,弄不好夫妻感情破裂,這將是整個家庭更大的不幸!”
…………
經過3小時的調解,劍拔弩張的氛圍輕松下來。
馬善祥趁熱打鐵,說出解決方案:夫妻共同出這四萬元;兩個兒子共同出這四萬元;一個兒子出四萬元錢拿下安置房,但要給另一個兒子一定經濟補償。
最終,夫妻倆同意了第三個方案。
事后,馬善祥給徒弟講解起“調解道道”來。
“他丈夫很強硬。”馬善祥說,直截了當指出他錯了,他絕不會聽。
馬善祥于是選擇繞著彎指出丈夫的錯誤,最后還不忘遞給他一把“梯子”——一句“我理解你,真的”,讓他好下臺。
老馬從140多本筆記本里,摸索出了一套“調解真經”——
調解矛盾初始階段,是雙方當事人的“痛苦發泄期”,調解員應耐住性子,聽完雙方陳述,把事實搞清楚。
隨后調解進入“高訴求”階段,當事人會提出很夸張的訴求,雙方立即達成和解的可能性很小,“調解員不能被夸張的訴求嚇倒”。
調解接著進入僵持階段。調解員要基于事實提出解決方案,“有方案,才有和解的方向”。
最后是決策階段,調解員要根據雙方訴求調整解決方案,“用肯定語言來加以引導,督促協議達成”。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馬善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