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菊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課堂教學效果不但受教師的影響,而且還受學生的制約。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充分發展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呢?
一、創設寬松民主和藹的課堂氣氛
1. 讓學生體會到尊重、理解和信任
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是以一種權威的形象出現的話,那么學生對教師就會心存敬畏,這不免拉開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尤其在課堂上,學生擔心回答問題出錯,更造成了一種心理緊張,要解開這把鎖,還得先從教師做起。我平時是這樣做的:首先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對課堂提問答不出的同學說一聲:Never mind,That is all right!不責怪,更不能挖苦諷刺。對回答錯的同學說一聲:Will you please think it over again? Try next time. I believe you can! 這樣,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又不會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受挫。其次,要認識到課堂便是情感劇場,教師面帶微笑、親切和藹地與學生交流,這樣的課堂未成曲調先有情,師生間無心理距離,溫暖而有鼓勵性的教學氣氛能夠在心理上給學生一種安全感,讓學生體會到尊重、理解和信任。
2. 了解學生個體差異,做到因人施教,面向全體
不可否認,學生之間在能力和智力方面確實存在差異,同樣的學習內容,有的學生掌握快一些,有的學生就慢一些;有的善于口頭表達,有的善于書面表達;有的善于邏輯思維,有的善于形象思維。如此個體差異較大的學生集中在同一個課堂中學習,倘若教師對所有學生施以千篇一律的教學,強求他們齊步前進,這是不符合學生的客觀需要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仔細琢磨學生的個性,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因人施教和面向全體相結合。在課堂提問時我會將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基礎較差的同學回答,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基礎較好的同學回答,力爭使全班不同學習層次的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為了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和探究能力,一方面對一些學有所長的學生在課堂同步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專題輔導,組織他們開展一些富有創造性的探究活動,滿足他們更高層次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對一些學習上確實存在困難的學生在放學后開展默寫、背誦等針對性輔導,消除他們對英語的懼怕情緒,縮小他們與其他同學的差距。
3. 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
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代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在其主要著作《動機與人格》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論”,他把人的需要從低級向高級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Basic 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Need for safety and security)、歸屬的需要(Need for interpersonal closeness)、尊重需要(Need for self-esteer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課堂教學要盡量給學生以成就感,學生學習的最大樂趣莫過于在學習過程中有一種成就感。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欣賞教育,當學生每取得一點兒成績、每取得一點兒進步時,我都會及時加以肯定和鼓勵,一聲Great,一個驚喜的表情,一句Listen carefully, he is showing us his great idea,都能使他們在努力的同時產生一種成就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并進而鼓起自信和進取的風帆。人在受到激勵和贊許的時候,往往精神振奮、信心倍增,要多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成就感,幫助他們找回自信。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體參與
1. 課前備課準備充分。認真備好每一節課,通過多媒體運用具體直觀的形象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同時還能使他們對事物很快形成正確的概念,以便牢固掌握。
2. 運用動作演示情景。在教學中多用一些身體語言,利用姿勢、手勢、表演創設語言環境,進行生動、形象的教學。比如我在講解“現在進行時”時,一邊開門一邊說:“I am opening the door.”或者一邊擦黑板一邊說:“I am cleaning the blackboard.”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這個時態,這樣使枯燥的語法融入到生活情景中,學生掌握理解起來容易多了。教“購物”時,我會創設交際活動情景,即虛擬商場。一部分學生當作顧客,另一部分學生為店員——文體店的、水果店的、服裝店的、食品店的等,“顧客”自由選擇物品,和“店員”展開對話。這種將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融入交際活動中的做法,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
3. 在課堂表演中,鼓勵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為一個個原本簡單的小故事添枝加葉,編排出豐富、生動、有趣的內容來。學生模仿能力強,想象力豐富,只要教師稍加引導,便會有種種讓人驚嘆的奇思異想。如《Go for it》(八年級上)第一單元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讓學生自己描述并表演What do they do on weekends? Zoe是個懶孩子,每天睡很遲;湯馬馬虎虎地做完家庭作業,開始玩電子游戲機,被父母訓斥;Joan總是圍著個電視……其中的角色千姿百態。雖然語言不一定很規范但是整個表演幽默詼諧,活靈活現,妙趣橫生。
三、小組合作討論式教學引起興趣,為學生主體參與提供機會
1. 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首先四人分為一組,組內討論。小組各成員用英語匯報自己的預習情況,主要回答本課的學習目標和自學目標,采用輪流提問的形式;組長把各組員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總結起來由大家一起思考、討論;最后各小組長把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在全班交流時提出以待解決。
2. 組際交流,增強學生探究精神。在小組討論后,進行組際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學一起交流。我會先讓討論得比較成熟的小組代表發言,匯報該組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組作出補充、質疑和評價,再由各組提出本組的疑難問題,組際之間進行討論、解答。經過一陣激烈的討論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好調控,讓學生的討論始終圍繞課文中心和話題,突出關鍵問題;最后,教師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師生共同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形成一致意見。
四、激勵評價,調動學生積極性
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評價形式應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學生平時參與各種教學活動的表現和合作能力為主要依據。在這一點上,我采取了等級制的評價方式,相應的等級發給相應的小獎品,對學生的學習及時給予評價和鼓勵。例如,課文背誦流暢,錯誤較少或基本無錯誤的,聽寫或作業全對均可得一個“good”,滿了5個“good”,可得到一個小卡片,集滿五張小卡片并在卡片后寫滿英語單詞,由組長抽查單詞過關就可以得到英語本子;到期末,按照學生們得到的獎品再評選出各類先進和優秀。獎勵的覆蓋面要廣,注重培養每一位孩子的自信心。同時,我還給學生們建立了自評表、家校互評表,及時對他們的學習情況作出評價和反饋,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消除學習中的焦慮感和挫敗感。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