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榮
審美教育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促成人對自然和和社會定向的審美關系,提高人的審美觀念和情趣,發展人的審美理想和創造美的能力。語文教學長期以來非常注重道德倫理和語文知識的傳授,忽視審美教育。因受各類統考的束縛,不少教師只求學生能應付考試,而課上得死板、枯燥,只有千篇一律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分析,游離于語言環境、作品意境、作家風格之外的機械訓練,使內涵深邃豐富的語文課變得毫無生氣,令人窒息。使學生失去興趣,失去審美、創造美的欲望和能力。
好的文章,總是“文”“道”結合。美育不僅能夠訓練和培養人對合乎規律形式的感受和創造能力,而且是進行生動活潑的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形式。美感的藝術形式與豐富的理性內容融合,能使讀者通過情感的體驗和生動的直觀作出審美判斷,使理想找到寄托,高尚的情操得到肯定,受到激勵與鞭策,并對在現實生活中的意志行為產生深刻的道德影響。這就是在文道統一中,美育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因此,在教學中,要緣文釋道,因道解文,雙管齊下,使學生在析文、明事、研理、怡情中提高思想覺悟和道德修養,陶冶情操,又在聽、說、讀、寫能力方面獲得扎扎實實的提高。
語文具有美的魅力,教學過程應是審美、感受美的過程。語文課的美是一個三維結構:課文蘊含美,教師發揮美,學生體驗、創造美。三者緊密相聯,需要科學化藝術化的處理。
一、努力挖掘課文所蘊含的美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文質兼美,無論是“文”還是“道”,都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滲透著美育因素,都可進行審美教育。
教材中文學作品占多數,它們是作家不朽之作。這些課文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和美麗的大自然圖景,匯集了古今中外不同階層的人物典型。且不說《沁園春·雪》等詩文具有激發讀者情感,影響人們意志言行,催人奮進的崇高美,也不說《蘇州園林》等事物說明文讓人賞心悅目、陶醉流連的優美,那些以邏輯推理為主的議論文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等,也具有強大的邏輯力量,磅礴的氣勢和充沛的激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鼓動性,使人由明理而怡情,由動情而悟理,感受到一種氣魄恢弘的壯美。
二、教師充分發揮美
審美教育沒有輕車熟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善于從教材中感受美、提煉美,并使教學具有最佳美學結構。要圍繞教學目的,因文因人而異,恰當地確定美育目標、方法和途徑,把自己的德、識、才、學、知、情、意、行,融入教學程序中去,進行審美創造。
教無定法,如何突出語文教學與現代人文的關系,加強人的美育,落實審美化?可先設計好課文中的美點,如,《普通勞動者》中,平凡而偉大、普通而高尚的老一輩革命家與有社會主義覺悟、干勁沖天的青年人的忘我勞動,構成社會主義時代偉大的崇高美。又如,《醉人的春夜》中社會主義新風吹拂下,聰明機靈、樂于助人的修車小伙子的心靈美。再如,《果樹園》中土地改革開始,貧農與地主,地主與富農、中農,地主與地主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尖銳的斗爭,盤纏交織著的美丑與善惡。這樣,各篇課文的審美活動能扣點成線,有目的地達到審美的漸次性和和拓寬度,讓學生在審美聯想中增強美好的情感和進取的信念。
三、激發學生體驗美、創造美
語文教學過程,是教師發揮美的過程,也是激發學生體驗美、創造美的過程。教師不能代替學生體驗美,只能是把自己在備課中體驗到的美感傳授給學生,因此更重要的是啟發幫助學生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審美心理,激發學生的審美觀感,讓學生進入冷靜、超脫的靜觀或者進入動情、介入的動觀。兩種觀感自然交替出現時,審美主體便可在超越自我中獲得審美愉悅,陶冶個性與情操。如教《一件小事》,在閱讀審美中,讓學生忘我地暢游于作品語言所營造的意象世界,對車夫勇于負責、正直無私的高尚品格無限敬仰;為“我”嚴于解剖自己、勇于自我批評而肅然起敬;再從意象世界跳出來俯視現實,理解進步的知識分子需有向勞動人民學習的精神,才能完善自我。
美的鑒賞和美的創造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在閱讀時,受到作品美的熏陶。經過感受美和欣賞美的活動,在心靈深處自然產生強烈的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傾向和創造美、謳歌美的熱切愿望。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