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目前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學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應主要致力于聯系生活實際,即做到課堂教學生活化。那么,如何進行生活化教學呢?
一、利用生活化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等理念,他認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實際。新舊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具有可操作性,與學生的聯系也更為密切,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也給教師與學生留下了更多的發揮空間。因此,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生活教材,樹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觀。由此可見,教學生活化首先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教材、教室、學校并不再是課堂教學的唯一依據,大自然、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書。例如,在上《新學校,新同學》(人教版七年級上)這一課時,我先組織學生參觀新校園,然后讓學生做了一份“問卷調查”:①學校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②你最喜歡學校的一個地方是哪里?③進入新學校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是什么?
這種教學過程的設計不僅體現了"生活即教材的"教材觀,同時也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了新學校,新的初中生活,拉近了學生與教材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生活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仔細思考學生的實際與教材的聯系,挖掘更多的生活資源為教學作鋪墊,讓教學活動烙上生活的印記,使課堂教學生活化。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思想政治課難以得到師生喜歡,一方面因為其內容的理論性強,使師生覺得難教難學;另一方面在我們的教學中確實存在照本宣科的現象,脫離生活實際,使教學缺少活力。定位課堂,應通過引入生活事件,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變狹小的課堂為廣闊的交流空間,使思想政治課教學不再枯燥無味,而是活生生的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
我在教學中常采用以下的基本步驟:“生活實例導入——教學過程分析——生活實踐回歸”的循環。“從生活到教學”,即課前引入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使學生的學習從熟悉的生活原型、感興趣的問題情景著手,學習研究學科知識,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體會、辯論反思、概括提升的場所。“從教學到生活”,則將學生學到的書本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隱私和隱私權》(人教版八年級下)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了一位學生的來信,請求同學們來幫助解決,大意是:小李剛來到新的學校,同學們打聽他的一些情況,他在不愿回答的情況下遭到同學們的議論。據此我分兩段來設計,并針對每一段設計了問題:(1)你是否愿意告訴同學們你的事情?(2)隱私是丑事嗎?在討論第一個問題時,學生分成了兩種觀點:A同意B不同意。此時,我適時地引入教材內容,展開教學活動。在討論第二個問題時,學生紛紛提出生活實例加以證明,并得出了結論,教師在總結的基礎上適當進行補充,隱私必須是合法的。在接下來的教學中以此為主線不斷創設生活情景,解決教學內容。在最后的總結階段,再一次回顧了導入部分的問題,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知識正確回答,這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就在多種生活情境中完成了。
三、推行生活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探究生活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政治課用于活動的時間應不少于總課時的20%。這就明確告訴我們政治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要只讓學生成為聽眾,更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意識和習慣,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政治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將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進一步拓展生活,從中吸取生活養料,從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實踐中檢驗和豐富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建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上《我知我師 我愛我師》(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一課時,我在課前布置了一項任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采訪,要求采訪本班的任課老師(不能是同一個老師),做好記錄,填寫采訪感言,并要求在下一節課上進行交流。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我看到學生非常樂意地完成了這項活動,老師們的配合也縮短了師生的距離,變得更加親近。在課堂交流時,學生們紛紛表示老師們辛苦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想象。這時,在教學過程中再講解教材內容就能喚起學生的共鳴了。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