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宜
傳統的閱讀教學以知識的客觀性為基礎,停留在知識本位,忽略了人的主體性。新課標雷厲風行,一改傳統,強調人本主義,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側重個體通過參與體驗的方式進入語言的意義世界,注重以個體的審美體驗為基礎展開有效對話,通過促進學習者的意義建構來彰顯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可以說,沒有審美體驗介入的閱讀教學是殘缺的。因此,在審美體驗中進行閱讀教學是當下不可或缺的論題。
一、讓教師成為審美體驗閱讀教學引領者
閱讀教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既包括教師的教,也包括學生的學,這一特殊的認識過程需要師生共同的互動才能在審美體驗中開展,才能讓師生的內在體驗成為人與世界的彌合點,實現個體的自我發現和確證。所以,閱讀教學不能再采取八股文、四書五經那樣的教學方式了,死記硬背,滿堂灌已夕陽西下,不再符合時代的要求。
新課改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師生面對審美對象進行交流、分享、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審美場域是教師、文本、學生平等對話的和諧、愉悅場所,也就指向課堂必須是開放的,也就要求課堂拋棄一如既往的機械模式,打造一個師生精神交往的情感交流美感效應場。教師應鍛煉自己引導學生進入特定審美場域的本領,注重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情感交流、精神交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必須打破控制與被控制、駕馭與被駕馭、權威與奴隸、主動與被動的不平衡格局,他們必須共同參與、分享與創造審美體驗這一歷程,這就要求教師:
第一,深入研讀文本。盡量摒棄主觀意志,以內在的自我與文本進行對話,從文本中體驗理性美、藝術美。進而反復體味,在蘊涵中調動自己的審美體驗,將文本中美的因素融入到教學設計中。
第二,靈活設計課堂美。在深入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教師初步進入到文本的審美場域,接著應該是跳出這個場域,把自己的才、學、識等融入課堂中,以使得閱讀教學課堂在審美體驗中達到巔峰狀態。
第三,具備一定的審美素養。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理念均可以體現其審美的素養。體驗教材美,發揮自身的智慧,提升內在素質,與教學內容的美相互融合,這都是對教師審美能力的檢驗。
二、讓學生成為文本意義審美解讀的主體
文本的意義是多義的,不管是作者創作時的情感滲透,還是讀者讀書過程中的主觀理解,都足以讓文本的意義豐富起來?!耙磺€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的原旨與解釋者本人之間的橋梁可謂絢麗多彩。在審美體驗中進行的閱讀學習,是個學生自我發現、自我超越的過程,是他們與世界建構關聯,用心靈完成的過程,實質也是個體與人類總體發生的情感對話,在這一過程中尋求理解與自我理解。
閱讀不是讀者主觀感情對文本的凌駕,而是讀者對文本的心靈敞開,是讀者對世界的發現、理解、審美。在文本的深刻信息中遨游,與文本的內涵情味觸碰,重構文本的世界。缺少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學生對閱讀的審美體驗就無從談起。
學生內化教師的審美教學內容后,通過自己審美體驗的交融,會反饋出新的審美觀念,譬如在教授《紀念白求恩》這一課時,可展示“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他身上最本質的東西是什么”這個問題讓學生審美解讀,有學生認為白求恩純粹是被派來的,也有學生認為白求恩是想無私地救人。其實,文本的解讀可以從交流中尋求共識,但不能脫離文本的根本意旨漫天大話,而應與閱讀教學的課程目標緊密相連。尤其是針對學生的思維偏差,甚至與教學內容相去甚遠的情況,教師應及時加以引導,不能任憑他們散漫自由,也不能打著“審美互動”的旗幟走向異軌。因為如果單純為了追求課堂表面的熱鬧而置閱讀教學目標于不顧,那么這樣的審美閱讀教學就失卻了它的本質。
三、讓學生與學生在審美體驗中多重對話
新課標推崇自主、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無疑也是強調閱讀教學活動是一個注重交流的過程,提供學生相互了解和溝通交流的機會。如在教授《孔乙己》這一課時,可讓學生就“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展開對話,共同討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知識視野不一,已得經驗不同,立場不一,價值觀不同,自然會對孔乙己這一形象作出不一樣的價值判斷,這就鑄就了閱讀教學的多重審美體驗,多重對話。
審美體驗的閱讀教學是新課程標準對“三維目標”的直接踐行,不僅重視“知識與能力”的認知目標,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使得學生重視自己獨特的見解,促使他們對閱讀教學保持在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良好狀態。審如此一來,既可以豐富學生的審美閱讀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又可以促使學生審美能力全面完整地發展。所以,讓他們相互分享閱讀審美經驗既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又可以建構更有意義的世界。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