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敏
課外閱讀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它的意義廣泛而深遠。課外閱讀可以鞏固課內所學過的讀寫知識,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課外閱讀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陶冶情操,培養自學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同時,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氣氛。
一、營造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首先要鼓動學生的熱情,激發學生的興趣,而能燃起學生閱讀之火的,首當其沖要數閱讀氛圍了。對于閱讀氛圍的營造,我嘗試了一些做法,效果明顯。
1. 激情導趣,向往書海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對書籍的興趣,讓他們主動積極地遨游書海呢?導入時,教師通過機智的語言,巧妙的設計,調動學生積極性,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讀物的探索興趣。如在推薦《石頭湯》這本優秀兒童文學時,我從題目入手出示“湯”的圖片和學生一起交流,用聲情并茂的語言導入:“對呀,雞可以煮湯,鴨可以煮湯,冬瓜火腿、番茄和蛋可以煮湯,你們有沒有喝過石頭煮的湯呢?今天,我們讀的這個故事就是說用石頭煮湯。”通過簡單愉悅聊湯方式輕松地步入故事的情節,體會名字的引人入目。特別的書名,激情的導入激發孩子對書籍內容的向往。
2. 美圖引趣,遨游書海
圖片是書籍的命脈,是關鍵。許多有趣的書籍從封面的插畫就打動讀者,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色彩艷麗的圖片來打動孩子們的心田。如《猜猜我有多愛你》的封面上畫著兩個栗棕色的兔子,非常可愛。導入時,我先讓學生靜靜地看看這幅圖畫,猜猜圖上一大一小的兔子在干什么?學生描述后,教師歸納:“是呀,大兔子敞開兩臂要抱小兔子,小兔子正無拘無束地看著它媽媽,它要干什么呢?原來它要大兔子猜猜它有多愛媽媽!它會怎樣說?”美麗、有趣的圖畫揭示了故事的內容,也深深吸引了學生。
3. 游戲激趣,浸潤書海
愛玩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閱讀課前讓孩子們動一動,玩一玩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會飛的抱抱》講述了孫子小熊通過許多朋友的幫助,用寄信地方式給奶奶寄出了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一個很大很大擁抱的故事。教學開始,通過做“傳話游戲”讓學生了解話語可以通過訴說傳達,游戲為后面理解含義“關愛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傳遞給親人”,從而進一步體會小熊寄信方式的特別。當然,激發孩子閱讀愿望還有多種方法,如故事激發,播放媒體等多種方法激發孩子們閱讀愿望。教師要根據書籍不同選擇合適的方法,其目的引起孩子興趣。
二、選擇讀物,引導閱讀方向
小學生年齡小,由于受自身年齡特點、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的影響,他們獨立的分析鑒賞能力還比較差,對自己的課外讀物很難全面地去考慮選擇。作為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中,我有以下幾點心得。
1. 選擇書籍要適合學生年齡
小學生各方面都處在生長發育的最佳時期,無論是心理、大腦,還是神經系統,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感知要求發生不同的階段性變化。比如中年級的學生由于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實踐經驗,在學校也學習了一定量的知識,所以我向他們推薦一些比較適合的書籍,像童話作品《安徒生童話》,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么》等。
2. 選擇書籍要適合學生個性特點
個性是作為個體的人所體現出來的全部心理特征的總合。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個性特點,并根據其個性特點推薦課外讀物,以此來生發興趣。如:性格內向的學生給他們推薦一些古今中外科學家成才的故事《愛因斯坦》、《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動的學生,向其推薦英雄保家衛國具有戰斗場面的讀物,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林海雪原》等。
3. 選擇與現實生活比較貼近的書籍
小學生由于視野還不開闊,生活經驗不足,對于離自己生活比較遠的事物興趣還比較淡薄,因此向學生推薦讀物一定要與現實生活比較貼近。以使學生走近生活,從小培養把握時代脈搏,增強與時俱進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所以我為學生訂閱《少年文摘》、《少年智力開發報》等。
三、教授方法,提高閱讀效果
氛圍營造了,興趣激發了,也有書讀了,這樣去讀書,僅是走馬觀花式的,學生根本不知道去積累、去運用,可以說閱讀的收效甚微。要想讓學生愛讀、會讀,讀得有效,還需要科學的讀書方法。閱讀方法直接影響閱讀質量。這也是閱讀效果的有力保證。
1. 內知外用,做好遷移
讀一本好書,猶如交上一個好朋友;反之,讀書不加選擇,去讀一些不適合學生讀的書,往往事與愿違,學生的閱讀不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會帶來不良影響。為此,我主要采用兩種方法來指導學生選擇讀物:一種是“拓展讀”,即從課內向課外延伸,指導學生讀一些相關的課外讀物,如在本學期學完《草船借箭》《負荊請罪》《完璧歸趙》等一些節選自名著的課文后,讓學生去讀一讀相關的名著,以便更好的理解課文和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另一種是“遷移讀”,即在學習某課后,運用學習該課所掌握的方法去讀類似的文章或作品,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如在學習了老舍《貓》后,我又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老舍的其它文章,如:《母雞》,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老舍先生對動物生動描寫的魅力。
2. 要指導學生學會做閱讀筆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古人也教導我們“不動筆墨不讀書”。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做閱讀筆記是增長知識積累,儲備語言積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辦法。那么,怎樣做閱讀筆記呢?我常常采用這樣的方法:(1)讓學生用筆記本摘抄所讀文章的各種要點,內容包括:佳詞、佳句、警句、精彩片斷、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標題、作者及出處,還要有相關的解釋或見解等。(2)讓學生以適合自己需要和愛好為標準,把對自己有用的文章貼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處。這種方法最便于剪貼報紙。在剪貼時可以適當歸類,以防資料過多,攙雜不清。(3)鼓勵學生自制規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點或精辟句、優美句、精彩段摘錄在卡片上,采取單項形式,一張卡片記一個內容,儲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通過做各種形式的閱讀筆記,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
3. 要教給學生的閱讀的方法
學生閱讀,不能只注重過程,更要注重結果。走馬觀花式的閱讀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說過:“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深思,字得其訓,句索其旨。”閱讀與思考要緊密相聯。深入領會文章語言的運用、內容主旨、布局謀篇等方面的精妙,從而把握文章的精髓。我教給學生的閱讀方法通常有:(1)圈點符號法。閱讀時,要把生字、新詞、重要句子等用符號點出來,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點符號法,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需要選用,注意畫的醒目、突出,便于鑒別。(2)批注法。在閱讀中,對于某些語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見,或對某些問題有異議,就不讓靈感火花稍縱即逝,而應隨手在文章的空白處寫下批注,或發表意見,或提出質疑。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閱讀,讓學生掌握方法,學會閱讀,真正做到如皮薩略夫所說的:“世界上有許多好書,但這些書是為那些會讀書的人準備的。”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