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群
綜合性學習是課程改革的著力點,是新課改語文課程中一種新的教學形式,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整體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在于“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整合的具體實施形式,是促進教學方式變革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地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呢?
一、激發興趣,選好主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課程標準》關于綜合性學習的實施建議提出:“綜合性學習應突出自主性,重視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激發興趣是開展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條件,是教師優先考慮的教學策略。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在所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就提出具體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習第一篇課文,就要打動學生的心靈,激起參與活動的興趣,激發學習的欲望。選好主題,分好小組,明確分工,開展活動。
二、全程參與,啟發引導
生活是一本教科書。教師要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全程參與活動,了解進展情況,指導活動不偏離語文學習軌道,解決疑難。如四年級《大自然的啟示》綜合性學習,自然現象組的同學,不知從哪里入手,教師引導他們觀察日出日落,“彩虹”“臺風”的圖片,同學們終于有所領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尋找自己需要的東西。如各種諺語“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人們從“打雷”發明了“避雷針”,從“水中倒影”發明“鏡子”等等。
“發現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產生興奮點和悟出道理,促使學生不斷探求,使綜合性學習充滿生機與活力。教師的及時點撥,鼓勵,讓學生更充滿激情參與活動。
三、共同合作,整合資料
“綜合性學習”是小學語文課堂的源頭之水。綜合性學習通過語文課堂、課堂內外結合、社會大課堂三種途徑實施活動。學生在活動中主動探究,團結合作,達到綜合性學習的目的。學習采用合作方式,是學生發現、分析、研究問題的過程,是搜集處理信息、交流表達的過程。如四年級下冊《走進田園》綜合性活動,有一個小組調查四季種植的蔬菜、莊稼情況。有學生找到春天的,有學生找到秋天的,有學生找到冬天的,資料很多,小組學生共同合作,整合成果,效果很好。綜合性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主動動手”, 人人都參與,使教學成為整體智慧的交融、碰撞和升華。
心理學研究證明,能力是活動的結果。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如四年級下冊“田園風光”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們帶著“課堂任務”走進農田,和親人一起勞動,親身感受田園風光,感受勞動的快樂和辛苦。綜合性活動把學習延伸到社會大課堂,發揮學生自主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匯報交流,共享成果
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時間一般是安排兩周,學生們經過搜集、交流、整理、匯編,把活動的成果展示出來,匯報交流,分享成果,互相促進,從中得到啟迪,利于學習。
綜合性學習《大自然的啟示》成果的展示大家都很有興趣,各組長的精彩匯報,深深吸引了同學們。原來大自然真的是我們的老師,在我們的身邊隨處都是它們的蹤跡,我們的同學原來那么有才華。成果的展示給予同學們極大的信心,開闊視野,達到活動目的。《走進田園》的成果展示,給同學們帶來很大震撼。同學們展示的水果、蔬菜實物、圖片,田園風景畫,鄉村生活趣事,大家都發出會心的微笑——這種水果,我吃過;這種蔬菜我家也有;這個游戲我做過……
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極大地鍛煉了同學們的合作性,發揮了同學們的主動能動性。每學期雖然只有兩次,但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好好利用這樣的機會,鍛煉同學們的各種技能,融合各學科的學習,調動積極性,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