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鑒方
實驗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學習科學中采取實驗目的是給學生創設探究的環境,使學生能主動建構知識,促進思維和能力發展,提高學生科學素質。
一、注重實驗的趣味性,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在科學教學中,我經常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各種游戲,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他們在學中玩,玩中學。例如,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粵教版四年級上冊)一課,我在導入新課時,就把自己當成魔術師一樣,先拿出一個被踩癟的乒乓球,然后把它放到熱水中,過了一會兒,癟了的那部分鼓起來。學生看到這個現象,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議論紛紛。這時,教師便可以提出問題:踩癟的乒乓球為什么會鼓起來?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是不是乒乓球內的空氣受熱膨脹,把球的外皮膨脹起來了?通過學生不斷思考、觀察、交流討論換其他門探求新知識的欲望,激發了他們質疑的興趣,使學生帶著問題去探求新知識。
實施探究式的科學教育能夠保護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可以進一步激發他們熱愛科學,這對他們今后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以及未來的職業選擇都十分重要。學習《物體的熱脹冷縮》后,我們還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們解釋瓶子里的酒飲料為什么不能裝滿?燒開水時為什么不能把水灌得太滿?煮雞蛋熟后為什么要放入冷水中浸一浸?學生能運用自己探究獲取的知識去認識和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實際問題,是科學教學的目的之一,也是學生創新能力的自我展現,更加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二、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夯實學生探究基礎
實驗形式要生活化。小學生學習能力較差,理論知識不多。因此,教師要恰當指導好學生的實驗,注意利用“童趣”為支撐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索。小學科學教學以周圍常見的自然事物與自然現象為對象,提供給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材料進行科學探究,并適當地將這樣的科學探究延伸到課堂以外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學習完《簡單機械》(粵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后,可組織學生到工地、公路等地方。在工地上,學生可以看到杠桿、滑輪、輪軸在工作;在公路上、鐵路上,杠桿平衡、斜面、慣性、熱脹冷縮的例子不勝枚舉。
實驗器材要多樣化。教學《變廢為寶》(粵教版六年級上冊),為了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動手,教師和學生在開展活動前準備的“垃圾”既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又要“形式多樣”:如廢紙、廢鐵、廢玻璃、廢塑料、廢布料等。同時,又要提前準備好一些分離廢品需要的工具,如手套、磁鐵、紗網等。
實驗設計要當地化。實驗的設計要密切聯系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生態條件。教師要全面了解當地的自然資源,做到心中有數,進行實驗設計方可如魚得水,運用自如。大自然是學習科學的好課堂:在田野里,可觀察各種植物、小動物、小昆蟲。如設計《植物與環境》(粵教版六年級上冊)這類教學實驗時,要安排學生觀察身邊的植物,讓學生對東莞的氣候條件、水土資源進行較長時間的觀察分析,記好觀察日記,歸納總結出有關植物生長與環境的知識。
三、注重實驗的科學性,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要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強調: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科學課教學應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材料和機會,使學生能夠進行科學探究,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客觀事實的品質。但課堂中的演示實驗和學生的探究活動,有時會受各種不良因素影響而導致失敗或實驗中出現的假象、錯誤。如果教師草率下結論或找借口,敷衍了事,這對學生的求知欲必定是個打擊。此時,教師應和學生一起尋根溯源,通過反復實驗,共同找出失敗的原因,久而久之,學生必能養成習慣,形成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
要培養質疑問難的科學習慣。疑問是激發學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動力。探究式學習是以任務為驅動的學習方式,學生的探究興趣來自問題,進行深入探究的動力也來自問題。因此教師應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多觀察、多質疑,讓學生真正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提出者。如在《神奇的電磁鐵》(粵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實驗中學生會發現:同樣的鐵釘,同樣繞著線圈,為什么釘帽有的是南極、有的是北極呢?這種現象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是怎么一回事,在實驗探究中去明白原理。
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的重要方法。小學科學則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只有在實驗教學中堅持培養學生的興趣,認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讓學生形成科學的態度和習慣,才能達到小學科學課程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目的。
責任編輯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