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英
為促進智障兒童生存能力發展,奠定其學習基礎及培養其終身學習能力,開發具有本土特色、建立在本校生源結構特點的語文校本教材,成為當今社會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下面以中山市特殊教育學校為例,分享我校語文校本教材的編寫策略。
一、開展有效評估,為教材編寫奠定基礎
通過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需要評估,明確學生必須達到的最低限度的目標及拓展目標,以此確定課程目標。我們著重針對簡單應答、語言模仿、語言理解、圖物配對、語詞表達、復誦句子、圖字仿寫、情境問答等,分別對20名七年級學生,20名八年級學生,20名九年級學生進行了言語溝通和表達能力的評估,得出七、八、九年級學生在言語溝通和表達方面普遍的薄弱區域,為編寫教材、制定教學目標提供原始數據和資料。
二、開展問卷調查,為教材編寫提供意見
教師和家長對學生情況比較熟悉,了解他們的意見對開發教材有著重要借鑒作用。
(1)調查步驟:編寫調查問卷——調查——統計結果——研討調查結果——形成調查結論;
(2)調查對象:七、八、九年級語文教師及語文組組長、教導處、教研室負責人共15人,家長30人;
(3)調查內容:高年級學生語文能力、培養目標、家長期望、負責人意見等;
(4)統計結果:本次共發放教師問卷15份,收有效問卷15份,有效率為100%;發放家長問卷30份,收有效問卷27份,有效率為90%;選擇題用電子表格進行統計,開放題進行分類匯總;
(5)調查結論:高年級學生可以展開較簡單的課文教學,以關鍵詞、短句教學為主,加強體態語的教育;大部分家長能配合開展家庭教育,希望小孩盡可能獨立溝通、生活;個別家長認為老師沒有加強對孩子識字、寫字方面的教育;目前國家尚無統一的培智教材,教學缺乏連貫性和遞進性,應盡快編寫。
三、確定課程目標,為教材編寫提供方向
課程目標的確定應依據學生的興趣與需要、認知發展水平與情感形成、社會化過程與個性養成等方面的研究。如智障兒童感知覺能力差、認知水平發展較低、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差等,考慮學生適應社會環境所必須的基本知識、技能、行為習慣和生活態度等,將學習內容分類并提出相應目標。教材加強了高年級與社會生活的銜接,七年級突出常見事物、熟悉環境和事件等,以情趣性語言為主;八年級在適應的基礎上進行拓展,以生活性語言為主;九年級全面展開社會生活,在生活語言的基礎上滲透社會性語言和學科性語言。
四、設定單元主題,為教材編寫選取范圍
生活語文教學應側重于生活能力的培養。為使教材貼近生活主題,我們在編寫時盡量選取學生生活實際內容,讓教學服務于生活。高年級共設置8個單元主題,包括社區生活、社會規則、人際交往、感受中山、休閑娛樂、社會活動、情感心理、社會生活,課文內容自下而上逐級遞進、擴增,部分課文內容根據年級情況進行調整。如八年級課文《美麗的天鵝》介紹天鵝的生活習性、特點,為九年級課文《丑小鴨的故事》做好知識鋪墊。
五、豐富教材構成,為教材編寫提供范式
對智障兒童,只有生動有趣、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生活化教學,才能激發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教材設計采用大量色彩豐富、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圖片和情境圖畫,為智障兒童提供一個模擬的生活場景,使得訓練內容能夠直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幾乎每一課都編排了優美的配圖,多處運用色塊劃分要求、區分類別,還統一設計了卡通圖標,學生能夠通過圖標輕松地明確各個環節的學習方向。
六、加強語用訓練,為教材編寫樹立原則
編寫教材時,應著重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又簡單的字詞,如“學校、家、車、船”等,盡量避開抽象的詞語,加強常用動、名詞的教學。應教導智障學生習慣以詞串,如“我家”、“大蘋果”、“走啊”,或以短句,如“我做習題”、“我想回家”等方式表達,在教材編寫時,注重以關鍵詞的方式呈現新的知識和技能。
此外,每篇課文后均設置了“拓展練習”環節,以此進行言語理解和表達實踐。訓練、操作的語言材料經歸類后進行規律性的訓練,如認識標牌、填水電費單、填簡歷、介紹旅游知識等。貼近生活的情境練習,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
責任編輯 鄒韻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