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俊安
從口語交際到書寫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門的開端。那么,如何以生為本,進行初中作文的教學呢?
一、以生為本,立足于學生的個性心理差異,進行作文教學
1. 培養學生“寫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經歷”
初中作文教學一直被限制在“師授作文”的狹小天地中,這無疑是對學生智慧的禁錮和個性的扼殺。培養學生寫寫“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經歷”,就是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現其個性風格。老師應大力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寫作形式,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表達,甚至寬容學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觀點,讓他們自己去克服,讓他們自我成長,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在文章中日益張揚起來,讓一個個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靈活現、充分展現。
2. 培養學生寫真情實感的作文
真情實感是作文個性化的基礎,只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才能打動別人。在作文訓練過程中,我們要主張寫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思想。在訓練方法上應強調:(1)只定范圍不命題。讓學生有話好說,有話要說,鼓勵學生在一個范圍內,從生活中找素材,寫出真情;(2)重視表達方式,但不限文體。鼓勵學生突破常用文體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鮮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數;(4)強調寫真情實感,但不限于寫真人真事。
在一次寫作訓練中,我給出了一道作文題《我的爸爸》,讓學生把自己身邊最熟悉的人——爸爸,寫下來,要求寫好之后還要在班上朗讀自己的習作,讓大家評評是否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結果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寫的都是自己生病了,爸爸帶自己去醫院看病的事;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寫的是爸爸雨中給我送傘的事。我一看就知道是模仿作文選的,純粹屬于無病呻吟,毫無真情實感可言。所以,我沒作評講就把作文本子發回去,要求回去后陪著爸爸做一做家務,說一說心里話,又或呆在一邊靜靜地看著爸爸,啥也不做。
幾天之后,我重新布置《我的爸爸》這篇作文,要求學生把自己這幾天的所看,所做,所想寫下來,切記一定要寫出真情實感。作文收上來后,我驚喜地發現,這一次的習作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氣象,在小作者的筆下,每位爸爸都展現出了不同的風采。有的寫爸爸熱愛工作,有的寫爸爸愛護兒女,有的寫爸爸愛美,有的寫爸爸喜歡運動……真是各有不同,讓人眼花繚亂!
所以只有在習作中真實地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寫出打動人心的作文。
3. 培養學生作文有新意
個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體驗,有真情實感,還要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將身邊的瑣事寫出“典型”、寫出“新意”來。因此要求學生在生活中要做一個有心人,時時處處留意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對生活的感悟需要長時間逐漸培養,老師要結合實際,適當加以引導。學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們就會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導學生將自己不同于別人的感受寫出來,作文就不愁沒有新意。
二、以生為本,立足于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寫童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1. 提供想象條件,鼓勵大膽幻想
童話作文的內容,滲透了學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間。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話中得到反映;學生的喜怒哀樂,也能在童話中得以體現。我們積極鼓勵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選材。在訓練中我們要給他們提供自由想像、獨立思考的情景條件,鼓勵他們大膽幻想。有了自由馳騁的空間,就再也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學生才得以充分的發展。
2. 教會構思方法,提倡個性表達
童話往往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吸引人們,所以在訓練學生寫童話時得講究巧妙的構思。同樣一個富有新意的題材,如果構思不好,它就不會吸引人。童話語言獨具特色,寫童話比寫一般記敘文在發展學生的語言方面更具優勢。可以使學生具有更廣闊的表現空間,可以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其次,童話是學生內心思想情感真實的反映,它可以折射出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等,這使得學生在語言表達上富有個性化。
3. 注意立足現實,要求合理想象
一旦學生思緒被揚起,往往又會乘著興致,漫無邊際的想像開去。因此,我們要向學生提出想象合理的要求。只有想象合理,才有意義。是合理還是不合理,學生往往把握不住,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并不能掌握要領。教師的作用,在于適時發掘學生的心靈火花,讓學生立足現實,進行合理的想像。
三、以生為本,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作文教學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離開了生活便沒有了作文,作文離開了生活,就像魚兒離開了水一般。所以說生活化作文的訓練是在作文教學領域對生活教育的理論借鑒和實踐探索。
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寫作是當前作文教學的需要。從教學對象來看,學生虛假作文的現象很嚴重,仿寫、甚至抄襲現象還較普遍,從文中所反映的學生認識生活的水平與能力還較弱;從作文教學過程來看,教學過程與學生生活脫節,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氣息。為了使學生能多寫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時地把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以及真實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
1. 教會學生觀察生活
作文訓練中的即興觀察或有意觀察,都是認識生活、獲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時我們要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并有意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美好的人和事。如觀察鄉村、街道的重大建設與細微變化,觀察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工作表現,觀察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鳥兒蟲獸、日月星空。通過觀察,激起學生的作文興趣,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陶冶學生的情操。
2. 組織學生參與生活
有意識地組織各種活動,使學生可以在活動中積累較典型的寫作材料。這不僅關系到作文教學的成功與否,也關系到能否在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的過程中,深化作文主題。如組織學生開展“我是社會主義公民”等演講形式的主題活動,配合重大節日組織學生舉辦聯歡會,平時組織學生郊游、參觀工廠、深入鄉村,定期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這樣,可以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并產生作文的興趣。endprint
3. 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實踐出真知。我們從作文訓練的需要出發,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為積累作文材料而進行社會生活實踐。如種植花草樹木,讓他們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飼養蟲魚鳥獸,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參與家務勞動及公益勞動,體驗勞動的滋味;考察鄉村生態環境的變化,從而懂得保護環境。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實踐的感受,引導學生善于把這一切所見所感裝進自己的“素材庫”。
4. 指導學生描繪生活
學生掌握了基本的表達方法之后,我們要讓學生自由表達,不受課本的要求所限制,不為教師的指定所左右,題目可自擬,體裁可自定,內容可自選,做到形式多樣化,取材生活化,語言兒童化,讓作文成為學生傳情達意的工具,讓寫作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
我讓每一位學生都準備了一本筆記本,并命名為《作文隨堂訓練》,每次學完一篇課文,就要求大家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寫一篇與之對應的習作,題目可自擬,體裁可自定,內容可自選。久而久之,寫作就漸漸地成為學生生活的一種需要,從“要我寫”,演變成了“我要寫”。
四、以生為本,立足于信息技術,進行作文教學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虛擬技術等手段,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生動、明了的作文情境,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明白:為什么而寫作?寫作的內容是什么?方法怎樣?可以采用哪些途徑等。這就要求教師要事先進行充分的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
依托網絡,自主練習。學生循著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形象生動的網絡課程開展自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有個體學習行為,又有協作學習行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進度不一樣,習作的水平也不一樣。教師在整個過程中的角色僅僅是教學活動的宏觀管理者和學生學習困難的解答者或引導者。
在線評價。及時反饋通過網絡組織學生對習作進行公開的、即時的評價,肯定成績,指出不足,提高學生對每次作文訓練要求的認識,并引導學生對各自習作做進一步的修改,從而使每次作文訓練都能起到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通過多年的努力,我所任教的學生的作文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其中劉文森的作文《騰飛吧,化州》在2008年化州“文星杯”作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董奔馳的作文《我要上大學》刊登在《中學生博覽》上,張志玲、姚一瑩、王瑩瑩等同學的作文也被選入《化州初中生優秀作文選集——春蕾》。
我相信教師只要在新教學理念的沐浴下,引導學生立足于生活實際,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導下,給予學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導,給他們自由表達的空間,寬容每個個體的個性,一定會改變學生不愿意寫作文的局面。使每一位學生都樂于作文,樂于表達, 讓作文成為學生表達生活、表達情感、體驗生活的一部分,使寫作成為一種樂趣,而不再是一種負擔。
責任編輯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