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英
古典詩歌貴在有一種形象思維,特別是唐人更加注重形象思維,而孤立于詩外的一個形象,則無法表達出感情,詩歌通過想象,可以將若干形象整合,然后給予相應的感情寄托,可以給讀者更多的理解和意想,就像是一杯名茶,經(jīng)過沸水泡開后香氣四溢。那么,如何帶領學生泡開古典詩歌這一香茗呢?
一、審茶——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審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審看茶葉,內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綠茶、紅茶、花茶、青茶(烏龍茶)、黃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種類來。更講究的還可以分出“明前”“ 雨前”“龍井”“雀舌”等。什么茶用多高溫度的水,沏、沖、泡、煮方法各不相同。而品詩在讀詩之前應該先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一時一物的吟詠,在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一笑一吟中,所表現(xiàn)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思各不相同。因此,品味之前一定要讓學生去了解一下詩人寫詩時的背景。不同時代,不同遭遇都能令詩歌這杯香茗帶上不同的味道。因此,泡開古典詩歌香茗的第一道程序了解寫作背景。只有了解了詩歌的寫作背景,才能品味出詩歌言而未言之語。如唐代詩人韋應物的《滁州西漳》:“獨憐幽草澗,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首詩的第一個形象就是“幽草”,很多學生在讀詩的時候并沒有在意,只知道“幽草”,不就是澗邊幽僻生長的草叢么?但我們可以先開水溫杯——聯(lián)想一下,詩人在塑造詩歌的形象,它實際的寄托情感是什么?“獨憐”,憐,就是需要人愛。詩人為什么會出現(xiàn)獨愛“幽草”的情緒呢?“上有黃鸝深樹鳴”,黃鸝的羽毛非常地漂亮,鳴叫的時候是非常地悅耳。結合詩人的寫作背景,我們可以了解到詩人正處于社會的底層,被人所忽視和踐踏,因此與幽草可謂是同病相憐,因此情有獨鐘。
二、觀茶——讀懂詩歌的詞句
觀茶是看茶葉的形與色。茶葉一經(jīng)沖泡后,形狀就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幾乎會恢復茶葉原來的自然狀態(tài),特別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葉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則是芽頭肥壯,芽葉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猶如旗槍林立。茶湯此時也會隨著茶葉的運動而徐徐展色,逐漸由淺入深,由于茶的種類不同而形成綠色、黃色、紅色……此時此刻觀茶形賞茶色甚為賞心悅目。詩歌亦如此。首先是要讀懂詩歌的每一字詞和每一句話,如上文的《滁州西漳》里面的“憐”是什么意思,理解他想說什么,注意詩歌的詩序、題目、注釋和標點,甚至作者性別。
然后找出他的意象。詩歌很重要的就是意象,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找到并理解詩歌中的重要形象從而整合詩歌意象。如《詩經(jīng)·小雅·采薇》中的“楊柳依依”的“楊柳”,“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因此,楊柳的依依之態(tài)和惜別的依依之情就融合在一起。再如李白《靜夜思》中的明月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嬋娟”就是思鄉(xiāng)的代名詞。當然,有時候會遇到一些不明了的意象的時候,那么就需要根椐有關意象的推斷,引導學生充分聯(lián)想和想象,在思維里更好的還原詩歌的情境,再根椐相關的推斷,把一些含蓄的詩歌慢慢地“泡開”,然后把詩歌轉換成“散文和故事或者是詩人的日記”等,就好像茶葉經(jīng)沖泡后,形狀發(fā)生的變化。
三、品茶——深情的朗讀,加深理解古典詩歌
品茶既要品湯味還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嗅,即嗅未經(jīng)沖泡的干茶葉。茶香可分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葉一經(jīng)沖泡之后,其香味便會隨之從水中散溢出來,此時便可以聞香了。品詩最佳的途徑就是朗讀。正如茶香有多種,朗讀詩歌時也是千人千式,但要想聞香,就一定要深情,邊讀邊展開想象。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深情朗讀詩歌從而去感受作品的美妙,獲得感性和理性的體驗,并與作品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共鳴。初讀、細讀、品讀字句……就好像品茶先用舌尖舔,感受香茗的甜潤的味道后再喝一口,細細品茶的滋味;還可以喝完第一口茶后,邊回味,邊聞茶杯留下的余香。
其實詩歌的創(chuàng)作,就是詩人的主觀的情志關照下,需要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所完成的。古代的語言環(huán)境下以及古典詩歌的相關章法,詩人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以更加凝練的文字寫成是詩歌的華美樂章,它就像是鮮活的茶樹上的葉子。精加工成精品茶葉,現(xiàn)代只需要通過認真地閱讀和深情朗讀,干瘦的葉子就會被泡開,然后給予復原,這樣詩歌就會飄蕩出香味出來。在閱讀詩歌的時候,一定要用合理的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然后借此復合詩人當時的情景和想法,從而體會詩的內容,形成對詩的形象、感情以及語言方面的正確的把握,這樣就可以準確地鑒賞詩歌。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