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垣
語文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悠久的傳統賦予了它相對的穩定性,語文新課程改革又給它灌注了新的生命力。
一、充分發揮學生課前預習的導向作用
1. 導讀練習的設計要科學地體現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如果學生一拿到課文,即發現有新的學習任務,而這任務又并非高不可攀,自然有了探索的興趣。針對學習《濟南的冬天》一文,結合“自讀提示”,我設置了這樣的練習:①濟南的冬天有什么特點,在哪些段里概括出來?②這些特點集中體現在哪些段落的描寫中?③這些段落的描寫體現了散文的哪些特點?這樣通過預習,就把學習這篇文章的方向定下來了。
2. 導讀練習內容要具體。我在設計《濟南的冬天》的導讀練習時,完全按標準化試題形式設計,里邊包含有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閱讀題。這樣,既重視了基礎知識的預習,也重視了課文重點難點的預習;既重視了基礎知識的把握,也重視了各種能力的綜合訓練。學生在完成導讀練習的同時,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學習課文的要領。
二、真正重視課堂誦讀教學
“誦讀”要講求效果。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植根于誦讀,而且又要把誦讀升華。也就是說,既要緊緊抓住誦讀這一環節,放膽讓學生去誦讀,又要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一定要使學生通過誦讀這一途徑去求“知”去獲“知”。例如:誦讀一篇課文,開始誦讀時要掌握書中寫了哪些內容,接著誦讀時,就要理解書中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作者的意圖是什么,然后誦讀時就要掌握書中的謀篇布局、表達方式、語言運用等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每誦讀一篇課或一個文段,教師都要組織他們認真討論,談學習心得,讓學生把誦讀中所遇到的“疑”和感到的“知”,毫無顧忌地說出來,再讓他們各抒已見,互相切磋琢磨、互相補充、互相完善,這樣,“錯誤的”就自然得到糾正,“正確的”就自然得到證明。學生就能夠從不知到無知,從知其然到其所以然。
三、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有機結合
1. 真真切切把教材當作例子,實施大語文教學觀
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處處有語文。要充分挖掘語文教學資源,開辟語文教學新的途徑。不要只依賴于課堂40分鐘,僅有課堂40分鐘學語文是不足的。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大力開展語文第二課堂活動。可以大搞課外閱讀,可以創辦文學刊物,可以進行社會調查;可以講故事,可以搞朗誦,可以演課本劇,可以組織辯論賽;可以猜燈謎,可以對對聯。形式多種多樣。這些活動,學生不僅非常喜歡,而且還鍛煉了聽說讀寫思多種能力,有力地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學生也會日漸喜歡這個老師,由喜歡這個老師到喜歡這門課程。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千萬不要放棄了這個有利的陣地。
2. 在各種語文活動中關注社會
關注社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形式。筆者堅持組織學生輪流每節課前作5分鐘演講,并要求內容要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學生從中交流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觀察,思考和困惑,如國企脫困問題、農業改革問題、官員腐敗問題、社會中黑惡勢力問題、同學關系和男女交往問題……我在其中予以點拔和引導,從中增強學生觀察社會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筆者還組織每周一至兩次語文課外活動,如“讀書讀報沙龍”、“社會觀察匯報會”、“專題辯論會”等。使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緊緊聯系起來。有一個學生在“讀書讀報沙龍”活動中,介紹了自己在報紙上看到的一則報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質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讀書、不務農、不做工、不經商”的“四不青年”。這個學生還從“不要做物質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則安的小農意識要不得”等角度對此加以評論。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們的學生,只要加引導,他們是很能發現和思考社會問題的。2008年3月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我及時向學生介紹會上討論的“十大熱點”問題,借以引導他們關注社會,開闊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
責任編輯 邱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