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玲
一、精選話題,調動興趣
以話題作文為例,話題作文是用一段提示性的語句,提出一個大家了解并共同感興趣的信息,這個話題,尋求可以直接描述或議論的對象,以啟發學生運用聯想、想象、辨證、批判、發散、聚斂等多種思維方式,運用記敘、議論、描寫、說明、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寫出文章的一種作文形式。所謂話題就是人們的談話中心,在一般的社交活動中,指談話雙方的說明和陳述的對象。學生的生活、閱歷、認識是隨著不同的時期,境遇而不同的。因此話題也是千變萬化的。教師的作文話題,要推陳出新,切忌陳舊、重復、呆板。不符合學生心理,不能激發學生作文興趣的話題,應當努力避免。學生到底對什么話題比較感興趣呢?中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黃金時期,好奇心強,對周圍的事物反應靈敏,喜歡看電視、上網等,往往從電視或網上接受一些信息,教師就可以從這里入手。比如,筆者從央視《今日說法》欄目中看到:有一個女青年伙同別人搶劫了她的外婆,并把她的外婆打死了。于是把這個案例作為話題搬到作文輔導課上作為引子,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于是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這個女青年沒良心;有的說她沒有法律意識;有的說金錢害人……盡管學生說的都是零碎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受到啟發,要求學生以“金錢”為話題,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寫一篇作文。有寫成議論文的《當親情遭遇金錢》、《金錢的罪惡》等;有編成故事的記敘文《一張百元紙幣的流浪生涯》等,這些作文從不同角度反映出學生對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會??梢?,作文話題的擬定對作文教學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一個好的作文話題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人生。一些知識性比較強的電視節目,富有教育意義的生活瑣事,只要引導學生多留意、多思考,多從現實生活中收集寫作素材,學生就能逐漸消除對作文的畏難情緒。
二、開拓視野,創設情境
有素材,就有話題,有了讓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就需要創設一種讓學生自主表達意見的情境,只要把學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學生就會有所思,從而產生表達的欲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在寫起作文來就不會感到“無話可說”了。作文教學要善于組織一種能讓學生樂于參與的課堂形式,如置疑問難,挑起爭論。教師把作文題目拋出之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激發學生的靈感;同時也可設置障礙,予以點撥,使學生“心有靈犀一點通”。有一次,筆者出了這樣的題目:“夜,靜悄悄”,很多學生冥思苦想,不得要領,十分苦惱。筆者要求學生展開聯想的翅膀,由‘靜想到‘動。在靜悄悄的夜里不是還有很多人在默默無聞地工作、在繪制明日的藍圖嗎?學生的心里豁然開朗,似有千言萬語奔瀉而下,寫作情緒十分高漲。
在一次作文課上,筆者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自由發表意見?!搬槍逃克岢龅摹o學生減負的問題,你們有什么看法?”學生對“減負”的看法不一,學生對此話題感興趣,于是激情澎湃,有的支持,有的反對。筆者再作指導,拓寬學生的思路,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讓學生以“減負”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由于學生在討論時發揮了潛能,思維受到啟發。寫起作文來不會覺得“才思枯竭,無話可說”。用討論的形式可以培養學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也能把學生置于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讓學生感到快樂,學生就會產生表達的欲望。
三、多元化批改,激發興趣
1.自己批改,相互觀摩。利用課堂時間指導學生批改自己的作文。所謂指導,即明確告訴學生這次作文的目的要求,批改的重點和方法。學生批改好自己的作文后,再交給別人觀閱,要求相互批改。然后由學生在自己的作文后面寫出“后記”,以鞏固自己的認識,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2. 相互批改,共同交流。利用課堂時間,指導學生批改作文。作文批好后,交給同座的同學觀閱,如有時間再和前后同學交流觀閱。將看過的作文作比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共同交流,能得到相得益彰之效。
3. 油印習作,集體批改。事先選一篇作文印發給學生,鼓勵預先全文批改,然后在課堂上作批改發言,何處當批,何處當改,此法課堂氣氛尤為活躍,學生收益頗多。
4. 解剖麻雀,全面了解。教師抽班上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作文本,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了解這次習作中的優缺點,其他的習作,教師則約略過目,以補抽批之不足。同時也能激勵學生習作之興趣。
上面四種批改作文的方式,輪換使用,學生感到新鮮,“既節教師之勞,不損學生之益”,更重要是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互相促進的學習風氣,也體現了新課標對作文教學的要求,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有個性地學習,學生從中體會到寫作的樂趣,從而就會喜歡寫作文。
責任編輯 邱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