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勤華
《十二表法》: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
文/何勤華
公元前六世紀以后,隨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階級矛盾的加劇,平民與貴族斗爭的展開,在羅馬,那種由貴族壟斷立法與司法權、隨意解釋習慣法的局面再也維持不下去了。頒布成文法與抑制貴族的武斷、專橫,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公元前462年,平民保民官特蘭梯留(A.G.Terentilie)曾在民眾大會上提議編纂成文法,雖遭到貴族的反對,但后來仍同意成立十人委員會,從事立法工作。委員們在希臘考察法制回來后,于公元前451年制定了法律十表,公布于羅馬廣場。由于平民仍不滿意,公元前450年改組了十人委員會,又制定兩表,作為前者的補充。兩者,合稱為《十二表法》(Lex Duodecim Tabularum)。
《十二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共有105條,其每一表的主要內容為:
第一表 傳喚。原告傳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絕,原告可邀請第三者作證,強制前往;如被告托辭不去或企圖逃避,原告有權拘捕;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應提供乘騎的牲口或車子;如當事人雙方能自行和解,則訟爭即認為解決;如當事人不能和解,則雙方應于午前到廣場或會議廳進行訴訟,由長官(magistratus)審理;訴訟當事人一方過了午時仍不到庭的,承審員(judex)應即判到庭的一方勝訴[缺席判決];日落為訴訟程序休止的時限;為審理的正常進行,可設立保證人制度。
第二表 審理。開庭這天,如遇承審員、仲裁員或訴訟當事人患重病,或者審判外國人(hoste)時,則應延期審訊;凡需要人證的,應在證人的門前高聲呼喚,通知他在第三個集市日到庭作證;即使是盜竊案件,也可以進行和解。
第三表 執行。對于自己承認或經判決的債務,有30天的法定寬限期;期滿,債務人不還債的,債權人得拘捕之,押他到長官前,申請執行;此時如債務人仍不清償,又無人為他擔保,則債權人得將他押至家中拘留;債權人可拘禁債務人60天。在此期內,債務人仍可謀求和解;如不獲和解,則債權人應連續在三個集市日將債務人牽至廣場,并高聲宣布所判定的金額;在第三次牽債務人到廣場后,如仍無人代為清償或保證,債權人得把債務人賣于體貝河(Tiber)以外的外國或把他殺死;如債權人有數人時,得分割債務人的肢體進行分配。
第四表 家長權。對畸形怪狀的嬰兒,應即殺之;家屬終身在家長權的支配下,家長得監禁之、毆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賣之或殺死之;縱使子孫擔任了國家高級公職的亦同;家長如三次出賣他的兒子,該子即脫離家長權而獲得解放;嬰兒自父死后10個月內出生的,推定他為婚生子女。
相關鏈接
羅馬法
“羅馬法”是指羅馬奴隸制國家的全部法律,存在于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整個歷史時期,它既包括自公元前八世紀羅馬國家產生至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個時期的法律,又包括公元六世紀查士丁尼(Justinianus,527—565年在位)皇帝時期東羅馬帝國的法律。在一千余年的時間里,羅馬人吸收了古代希臘的自然法思想和法治理念以及立法成果,將其與羅馬社會的商品經濟發展、政治體制運作以及紛繁復雜的法律沖突等糅為一體,創設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法律理念、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從而成為西方法律制度和法治傳統的濫觴。在豐富廣博的羅馬法遺產中,早期的代表就是《十二表法》,后期的集大成成果就是由《查士丁尼法典》、《法學階梯》、《學說匯纂》和《新律》組成的《國法大全》(Corpus iuris)。
第五表 繼承和監護。除神職修女外,婦女受終身的監護;在族親監護下的婦女,其所有要式移轉物不適用時效的規定;但婦女轉讓這些財物時,曾取得監護人同意的,不在此限;凡以遺囑處分自己的財產,或對其家屬指定監護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精神病人(furiosus)無保佐人時,對其身體和財產,由最近的族親保護之,無族親時,由宗親保護之;浪費人(prodigus)不得管理自己的財產,應由他最近的族親為他的保佐人;被繼承人的債權和債務,由各繼承人按他的所繼分的多少,比例分配之。
第六表 所有權和占有。使用土地(在羅馬法建筑物為土地的附合物)的,其取得時效為兩年,其他物件為一年;妻不愿依一年的時效而成立有夫權婚姻 的,則應每年連續外宿三夜以中斷時效的完成;外國人永遠不能因使用而取得羅馬市民法的所有權。
第七表 土地和房屋(相鄰關系)。建筑物的周圍應留兩尺(每古羅馬尺約合3/10公尺)半寬的空地,以便通行;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鄰地之間筑籬笆的,不得越過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圍墻的應留空地六尺;栽種橄欖樹和無花果樹的,應留空地九尺;其他樹木留五尺;在他人土地上有貨車通行權的,其道路的寬度,直向為八尺,轉彎處為十六尺;如供役地人未把道路保持在可供通行的狀態時,則有通行權的人得把運貨車通過他認為適宜的地方;樹枝越界的,其下垂的枝葉應修剪至離地十五尺,使它不至影響鄰地。
第八表 私犯。以文字誹謗他人,或當眾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詞的,處死刑;毀傷他人肢體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態復仇”而毀傷其肢體;牲畜損害他人的,由其所有人把該牲畜委付被害人處理,或賠償所致的損失;燒毀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屬故意,則捆綁而鞭打之,然后把他燒死;如為過失,則責令賠償損失,如無力賠償,則從輕處罰;夜間行竊,如當場被殺,應視殺死為合法;白天行竊,僅在盜竊犯用武器拒捕時,方得殺之;凡以正式方式在竊賊家搜出贓物的,以現行盜竊罪論處;如以非正式方式搜出或在他處查獲的,則處盜竊者三倍于贓物的罰金;利息不得超過一分(uncia),超過的,處高利貸者四倍于超過額的罰金;作偽證的,投于塔爾泊奧巖下摔死;對夜間在城市內舉行擾亂治安的集會者,處死刑。
第九表 公法。不得為任何個人的利益,制定特別的法律;對剝奪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國籍的判決,是專屬軍伍(民眾)大會的權力;經長官委任的承審員或仲裁員,在執行職務中收受賄賂的,處死刑;凡煽動敵人反對自己的國家,或把市民獻給敵人的,處死刑;任何人非經審判,不得處死刑。
第十表 宗教法。不得在市區內埋葬或焚化尸體;禁止喪事鋪張……火葬用的木柴,不得用斧削光;埋葬或火化時,死者的喪衣,長袍和紫紅色的內衣均以三件為限,奏樂的人以10名為限;出喪時,婦女不得抓面毀容,也不得無節制地嚎哭;禁止對奴隸的尸體用香料防腐、舉行喪事盛宴、奢侈地灑圣水、長行列的花環和許多香爐焚香;不得為一人舉行兩次喪禮,亦不得為他備置兩副棺木;死者不得有金飾隨葬,但如牙齒是用金鑲的,準其隨同火化或埋葬。
第十一表 前五表的補充。平民和貴族不得通婚。
第十二表 后五表的補充。家屬或奴隸因私犯而造成損害的,家長、家主應把他們委付被害人處理或賠償所致的損失;凡以不正當名義取得物件占有的,由長官委任仲裁員三人處理之;如占有人敗訴,應加倍返還所得孳息的兩倍;前后制定的法律有沖突時,則后法優于前法。
《十二表法》的許多內容體現了它是平民斗爭的勝利成果,如第九表規定了立法者不得為個人利益立法,貪官污吏應受到嚴懲,任何人非經審判,不得被處死刑;第八表限制了利率,每月利息不得超過1%;第三表規定了還債的30天“恩惠期”等等。同時,《十二表法》沖破了貴族對法律知識和司法權的壟斷;設表分條地把不同的法律規范按類分別匯集,條理比較清楚;確定了適合于當時社會發展水平的一定的訴訟形式;比較注意條文之間的聯系和一致性;等等。因此,《十二表法》是羅馬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總結了前一階段的習慣 ,并為羅馬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它也是古代奴隸制法中具有世界性意義的法律文獻之一。(作者系華東政法大學校長、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會長)
欄目主持人: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