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忠東
“橡皮擦法”:擦除未成年人上網痕跡
文/李忠東
2013年10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杰瑞·布朗簽署加州參議院第 568號法案,要求臉譜、推特、谷歌等社交媒體巨頭在2015年以前加入能夠應青少年們的請求而移除信息的選項。至于這項法案的背后動機,則是為了防止青少年因為曾經說過的不當言論而受到困擾。
根據法令,社交媒體需要提醒其使用者擁有這項新的權利,推特和臉譜已經允許用戶刪除圖片和評論。
這部被稱為“橡皮擦法”的法令將于2015年1月1日正式生效,此類法令在世界上尚屬首部,旨在避免未成年人因為年少無知的網絡行為,在未來可能給他們工作和生活帶來的麻煩。
在美國,有關網絡言論的法律有兩個基本點:一是保障網絡表達的自由,二是網民必須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兩者相輔相成。早在1978年,美國佛羅里達州就率先通過了《電腦犯罪法》。隨后,美國共有47個州相繼頒布了相關的電腦犯罪法令。聯邦各部門和各州先后提出了130項法案,1981年還成立了全美電腦安全中心。198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禁止利用電腦犯罪法》。1987年,國會又通過一項議案,批準成立國家電腦安全技術中心,并制定了《電腦犯罪法》。
自1991年處理首例網絡謠言侵權案以來,美國已制定《禁止利用電腦犯罪法》、《通訊正當行為法》等法規,對包括謠言在內的網絡傳播加以規制。在州一級,紐約、馬里蘭、得克薩斯、威斯康星等45個州也立法對網絡傳播予以規制。近年來,美國司法部門對網上造謠的懲處有加重趨勢。2006年,美國一名女子因在網上被他人散布謠言污蔑,起訴對方誹謗罪,獲賠1130美元。2010年,馬里蘭州一名少女因被他人在“臉譜”上造謠性侮辱而自殺,肇事者被判處緩刑或社區勞動。
面對美國司法對網絡不當表達后果懲罰的力度,應該如何保障未成年人在網絡上的權利呢?怎樣去處理未成年人因確實缺乏對自身行為足夠正確的認知能力犯下的錯誤?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很早就開始在探討這個重要的問題。近年在美國發生的數起少女因不雅照曝光而自殺的事件中,肇事者大都為未成年人,更引發了美國社會的關注。
例如美國紐約斯塔滕島15歲高中女生費利西亞·加西亞,跟校內四名美式足球員玩5P后,發現自己的群交短片在同學間瘋傳,因被羞辱為蕩婦,后在地鐵站內跳路軌自殺身亡。警方性罪行小組已對案件展開調查。加西亞早前和同學開派對,事后跟四名未滿18歲的男生玩5P,但有人未經她同意,就拍下性愛片段。
再如,佛羅里達州萊克蘭市的12歲初中女孩麗貝卡·塞德威克表面上和同齡人沒有什么區別,但她生命的最后一年在網絡世界里飽受折磨,痛苦不堪。在麗貝卡的某社交網站個人頁面上,類似“你應該喝漂白劑去死”“沒人喜歡你”“你應該自殺”等惡意攻擊她的留言層出不窮。而這些大多出自她的兩名12歲和14歲的女同學之手。2013年9月10日,不堪承受巨大精神壓力的麗貝卡,爬到學校附近的一座廢棄水泥廠的頂層,縱身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案發之后,兩名在網絡上欺凌麗貝卡的女孩被當地警方拘留。但由于她們均未成年,在法律規定的21天拘留期滿后都被釋放了。當地警方表示,佛羅里達州沒有關于網絡暴力的具體處罰規定。
在美國,基本上每個人都有一個網絡社交賬戶。由于在網絡上發言時面對的不是真實的人,甚至很多時候發言者可以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這讓一些人在語言表達方面非常隨意。然而,就是這種隨意的語言,可能已經構成了對他人的騷擾,觸犯了法律。據美國媒體報道,有超過1/4的美國未成年人曾遭受過類似的網絡暴力。
很多美國法律人士認為,欺凌者之所以有恃無恐,主要是沒有具體法律的約束。網絡法律師卡爾·明斯稱:“如果家長有槍,孩子拿槍殺了人,家長要為此負責。但是,家長卻不需要為(子女對他人實施的)網絡暴力負責”,因為“這很難界定。有些留言也許你認為是騷擾,但其他人不覺得是”。
雖然在美國將近半數的州均有涉及網絡暴力的條文,量刑也由三個月到十幾年不等,但這些條款太過籠統,很難針對具體個案解決問題。針對這一現實,卡爾·明斯表示,每個州都應該使關于網絡暴力的法律更加明確并細化,進而解決網絡暴力對社會的侵害。
一些推動“橡皮擦法”的人士指出,在目前這個新興網絡社交工具無處不在的時代里,未成年人常常在自我反思之前就已先自我展現,喜歡把聚會上狂歡作樂的場景甚至一些不恰當、不合適的個人信息或過激言論貼到網上去。而這些內容的迅速傳播往往又會在事后使未成年人遭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帶來其他附帶的惡性效應。這些錯誤可能伴隨孩子的一生,不管走到哪兒其網絡痕跡都會跟著他們。
雖然未成年人由于確實缺乏對自身行為的認知能力,上傳過不雅照,或者發表過不當言論,但是不少人在對相關案例進行學習之后,或者事后通過自我反思,能夠認識到先前行為的不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為“年少無知”的未成年人提供一個自我改正、知錯就改的機會,變事后豁免為事先寬容,是一件體現善法善于寬容的善舉。
加州通過的“橡皮擦法”規定,針對未成年人在社交網站上公布的內容,包括圖片、消息或博文,如果未成年人要求刪除,則社交網站應當刪除指定信息,而且社交網站負有向未成年人提示此項權利的義務。由于該法案給了這些孩子知錯就改的機會,因此體現了政府對未成年人不當行為的寬容。事實上,擦掉上網痕跡,徹底刪除不雅圖片和不當言論,才是對權利人的真正保護。如果未成年人成熟起來,能自動反省,主動把不良記錄“擦去”,對于他們自己和社會都有好處,是皆大歡喜的事情。
“橡皮擦法”由州參議院主席達瑞爾·斯坦貝格發起,其同樣禁止了向青少年群體收集用于營銷和廣告產品/服務的信息,包括酒精、煙草以及文身之類的推銷。后經“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總裁兼創始人詹姆斯·斯泰耶推動,并最終成型。
“常識媒體”是2003年在舊金山成立的一個非營利組織,旨在確保家長在這個媒體和技術時代成為影響孩子生活的主要力量。該組織聲稱將幫助家長和其他社會人士教會孩子們怎樣利用媒體而不是被媒體利用,將監督媒體使之起到應有的作用。
時至今日,“常識媒體”已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媒體監管和網絡安全組織。根據年齡適宜性來為媒體(包括電影、電子游戲、書籍、網站、音樂、電視)評級,運用從美國主要權威機構研究的標準來決定什么樣的內容適宜什么年齡的兒童。評級“顏色”等級有綠色、黃色、紅色和灰色。其中綠色表示內容適宜相應年齡的孩子;黃色有一些對相應年齡孩子不恰當的內容;紅色則警告內容不適宜相應年齡孩子;灰色表明該作品不是為孩子制作的,但可能有些東西孩子想看、想聽或想玩。在“為什么評級”欄,“常識媒體”列舉出了內容的特殊考慮,包括積極面和消極面這兩方面及深度分析信息。在“家長應知道什么”欄,“常識媒體”有一段對家長的簡短指導語。
毋庸置疑,“橡皮擦法”的使用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僅適用于加利福尼亞州境內的未成年人,而且刪除內容僅限于自行發布的信息,對于他人貼出的自己的圖片和相關信息無法刪除。如果信息在首發者要求刪除前已經在互聯網的其他地方被復制或被重新發布,那么法案也無法保證該信息能夠從每個網頁上刪除。盡管該規定要求網站運營商移動受請求的尷尬內容,但并沒有要求把青少年的數據從服務器中刪除。雖然“橡皮擦法”不盡完善,但是在保護未成年人的立法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樂見“橡皮擦法”,法案的出臺伴隨著一片質疑聲。一些人士指出其弊端和不足,公開表示反對。一種觀點認為,法案本身并沒有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方面做出突破性的規定。目前主流的社交網站本身早已對發布信息的用戶給予刪除權限,設置有“刪除按鈕”,而法案不過是規避用戶自行刪除不徹底、信息痕跡遺留的問題。而且只有未成年人自行公布的內容才可以成為刪除的對象,由他人貼出或由第三人復制、轉發、重新發布的相關信息則無法刪除。在反對者看來,法案對當事人之外其他人約束力的缺失會將法案推上形同虛設的尷尬境地。
家庭在線安全協會(FOSI)則擔心,在“橡皮擦法”效力備受質疑的同時,由它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法案要求申請者必須是加州的未成年人,社交網站必然會對申請人的個人信息進行驗證,這將可能導致未成年人暴露更多的重要信息。“橡皮擦法”可能會成為未成年人網絡不當行為的“擋箭牌”,也許會有更多孩子在網絡上對年齡撒謊,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
Teens Get Online 'Eraser Button' With New California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