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亞丹
摘 要:教師應當充分理解和使用課本中的作業題目,布置的作業盡量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對待作業的批改要多元化,不應只是單純的對錯,還要適當地提出修改意見;留給同學的作業也要盡量避免只是書面的,應該多些課外的,作業形式也要分層次,不同的學生要因材施教。
關鍵詞:開放化;層次性;可實施
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老師在作業布置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老師改變傳統觀念,不斷充電,提高自身的知識層面和綜合素質,進而更好地使用課本中的作業題目,建立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一、中學語文作業設置現狀
1.作業安排沒有系統性
每天布置什么作業幾乎都由老師來定,沒有科學的統計依據。并且老師布置的作業量差異很大,有時多有時少,致使學生時忙時閑。而且作業機械化,形式單一化。這樣的作業使學生只會機械重復地抄寫,在做作業的時候大多覺得快點寫完抄完就沒事了,大多字跡潦草。這樣的作業只是單純增加學生負擔,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沒有實際功效。
2.作業設置差異性不大
每個班級的學生是有差異的,一些老師只看重課本上的知識點和能力點,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導致學生對作業提不起興趣。底子好的同學覺得太簡單不想去做,底子差的同學覺得太難不會做。長此以往,導致有的學生吃不了,跟不上;有的學生吃不飽,不想跟。學生對作業的興趣越來越低,最終提不起興趣,這樣作業也沒有了原有的價值和作用。
二、提高中學語文作業有效性的思索
1.作業設置應當開放化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學習的延伸就是生活的延伸。”新課標下的開放式作業需要學生打破原來的封閉圈子,延伸到課外,作業與生活接軌,幫助學生通過多姿多彩的作業方式,應用、深化學到的知識。
例如:《春》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一般的心靈借孩子的眼睛對春天做了全面、精細的觀察,抓住春的特點,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色,抒發了對春天的贊美之情,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思想感情。課堂上老師可以帶大家閱讀,分析其中的精彩語段,把握作者感情。課外,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寫一段文字描繪你眼中故鄉的春景是怎么樣的。這種開放性題目可以幫助學生將語文與生活結合,領悟生活中的語文。
2.布置適量的閱讀作業,正確引導學生閱讀
由于學校組織了讀書月等活動,我時常指導學生閱讀中外文學著作,指導他們閱讀經典。通過這些活動我發現很多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作文使用的辭藻更加生動,思想更加有深度,想象力也越來越豐富。作為中學語文家庭作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把握好課外閱讀這個家庭作業,對學生很有幫助,它會使學生愛上閱讀。
3.作業批改要體現激勵作用
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老師要以鼓勵學生為主,積極發現學生的進步并且給予肯定。批改作業時不能單純地用對號錯號來評價學生的作業,對作業中出現的典型問題要在旁邊標注指出,以便學生在旁邊改正。用這種方法可以避免單純的錯號挫傷同學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那些有進步的學生,老師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寫到評語中,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通過這些方法,縮短了師生距離,哪怕是那些底子薄弱的同學也會尋求進步,積極主動地配合老師,提高自己。
4.設置的作業要做到可實施
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決定了語文學習要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學生們學習語文、提升自己的平臺。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更應該實現“拓寬語文學習渠道,建立一個開放的、適應時代發展的課程體系”的理念。老師不僅要關系同學們的“學”,還要關心同學們的“習”,不斷幫助學生提升自己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能力。所以,老師在設置語文作業時更應當將作業與生活結合起來,并且注意作業的運用性和可行性。
例如:在學習了《變臉》后,同學們可以根據日常生活嘗試編寫自己班級的小戲劇。這類作業幫助同學在閱讀、理解和扮演的過程中,加深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積累知識,提高文學素養。
總而言之,新課改下語文作業更重視的是作業質量而不再是數量,少且精是新課改作業的顯著特征。老師在布置作業時還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盡量因材施教,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盡可能地讓學生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每位老師不斷摸索新的作業形式,以讓學生得到進步為前提,設置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
參考文獻:
[1]邱利穎.三點建議創新的語言操作研究[J].河北教育:教學版,2011(4).
[2]宋秋前.有效作業的實施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7).
[3]胡年組.反思語文工作[J].語文教學通訊,2012(9).
(作者單位 浙江省余姚市低塘初級中學)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