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明
摘 要: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說,“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是機械專業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主要從中職學校“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教學現狀和中職學校“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兩方面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校內實習;校外實踐;學分制度;供需結合
一、中職學校“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學校硬件教學設備落后
據調查,在中職學校,尤其是民辦中職學校,學校硬件教學設備較落后。包括民辦學校在內的許多中職學校,由于教學資金并不充足,學校在購買教學設備時無法購買先進機械設備,同時,學校在更新教學設備時,更新頻率與更新時間都會顯得較為緩慢。由于教學理念較保守,并未著眼目前市場,并未緊跟機械行業發展步伐,導致沒有更新硬件教學設備的想法。
2.教師教學方法傳統
現階段,在中職學校,許多教師還保留著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以“教”為主,教師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留給了自己的理論授課與教學演示,并且是當做流程化的任務做完做好即可,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學”,忽視了學生怎樣學,學得多與少、好與壞。
3.學生綜合素質較差
如,機械加工專業的學生,更多的時間都用在了職業技能的強化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較差。
4.校企不對口
目前,中職學校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校企不對口。學校按教學大綱,按自己的教學標準來培養學生,企業卻是按企業和行業標準來選拔學生,導致學校培養的學生并不完全符合企業用人需求,學生不能到崗位即插即用。
二、中職學校“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1.立足校內實習,發展校外實踐
(1)在課堂上,教師在授課時,需要在講解理論的同時,結合具體的模型、設備等教學儀器,進行實例示范性的操作,讓學生能更容易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校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建立現場教學室甚至現場教學基地。教師在理論課完后,可以組織學生到現場進行親身的實踐操作,有助于學生在理解、鞏固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機械設備的具體操作與維護。
(2)相比于學校的機械教學設備,企業的設備更符合社會需求,更齊全。因此,學校需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把企業變身為學校教學的最好基地,讓學生到企業一線崗位實習,有利于他們技能的快速提高。
2.改善教學方法
中職學校里,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需要得到改善,從而才能緊跟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在教學理念上,需要重視學生的“學”,理論授課與示范操作固然重要,但由于機械加工技術課程的實踐性很強,這就要求學生有很好的動手操作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不是單純的講解與示范就能加強的,而是需要學生自我親身實踐。教師應該布置合理的教學課程,分配合理的教學時間,讓學生不僅能學到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加強實踐性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學習的興趣,培養專業的技能。
3.采取素質學分制度
機械制造行業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很好的職業技能,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健康的身體心理素質。中職學校應該借鑒傳統本科院校一些好的教學方式,針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以及身體、心理素質,將其納入學分考核的范疇。設立專業的課程、合理的課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教育。如今,大學生心理疾病現象愈發嚴重,針對現實情況,學校還可以設立心理咨詢室,為解決大學生的心理疾病提供有利的幫助。
4.校企供需結合
學校肩負著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使命,社會與學校是緊密相連的,而不是孤立的。因此,學校需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交流,切實了解企業所需,了解機械行業所求。因此,學校可以專門設立調研小組,到機械加工企業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各個崗位的運行狀況以及崗位的用人需求。到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進行調研,了解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對于招聘的具體要求條件。通過調研小組的一手信息,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重點是要考慮到企業、行業的用人標準,企業、行業的實際所需,進行教學課程、教學知識的改革與創新,從而達到學校與企業的供需結合,無縫鏈接。
當今社會,機械制造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一項支柱產業,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大搖籃,需要重視人才的“質”的提升,需要對學生負責,需要對社會負責。因此,如何更好地進行“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教學的改革,是中職學校、社會、企業都需要共同應對的話題。
參考文獻:
王新明.提高中職學校機械基礎課堂教學效果的探索與研究[J].新經濟,2013(29):121.
(作者單位 廣西桂林機電工程學校)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