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賢
摘 要:數學課堂的進行是圍繞著解決數學問題而開展的,所以,一節好的數學課堂中應該將數學的教與學置于各種奇妙的富于思考的問題情景中去,要將教學形式盡量設計成引導啟發式,目的就是想培養學生想學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數學情境;問題設計;學生思維;問題意識
一、教學的進行要創設思考數學的問題情景
事實上,這一點已經在新課程標準中做得不錯了,特別是新人教版的教材設計,每一個例題的呈現都是具有豐富的實際情景當中,在面對如此豐富的問題情景的時候,教師如何去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就顯得極為關鍵。如,我在教學三年級“統計與平均數”這一課時,我出示男女生套圈比賽的情景圖,這時候教師問:從圖中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以這個問題來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當然,學生的回答會不盡相同,這時候教師不要急于分析、肢解,學生解答問題,需要一個對問題全方位思考的過程,而不是教師嚼碎后一口一口地喂給學生。在學生提出的眾多問題中提煉出大家一致想知道的問題:男生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算得準一些?這樣學生就會圍繞這個數學問題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學習新知識。
二、教師課堂上的教學用語要設計成多用問句、用巧妙的問句形式問出來
教師針對新課精心設計的問句,是學生進行思維碰撞的導火索,有了這個導火索,學生的課堂氛圍會很活躍,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動性就會充分地發揮出來。所以,教師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所問的問題如何才能更好地為我們的課堂服務。如:在教學“統計與平均數”這一課時,當學生提出:男生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算得準一些?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進一步提問:我們如何判斷男生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算得準一些呢? 這個問題的提出,正是我們這一節課的關鍵問題,學生能解決這個問題,對我們新知識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教師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留給學生充分思考解決這個問題的時間,教師不應該馬上肯定或者否定學生的思考結晶,而是讓學生經過實際的計算和討論來驗證個人想法的不全面性。從而得出:
1.求總數進行比較是不合理的(因為男女生的人數不一樣)。
2.分別比男生和女生中套的最準的那個學生也是不合理的(因為這是集體的比賽,只比個人成績也不合理)。
最后,把學生的想法一致統一到:要分別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進行比較。所以,整個問題的主動性都是交給學生去討論和思考的,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也能水到渠成,可以看出:一個好的問題的提出能使我們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計應該有一定的深度,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很多教師在學生學了應學的知識后,就會滿足于學生能算就行了,忽略了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環節。其實,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自己很少會去主動地、深入地思考問題,這時候教師應該起到引導者的作用,提出有助于理解數學知識的問題。如,我在教學“統計與平均數”這一課時,學生已經知道了為什么要求平均數,也知道該怎么去算了,但我沒有滿足于這一點,而是立足于如何讓學生如何更好地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上來,所以,在課前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我們求出了平均每個男生套中了7個,是不是指每個男生都套中7個呢?
2.請你把平均數分別與最大數和最小數比較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理解平均數。
四、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提不懂的問題、不同的問題、想知道的問題
在平時就要鼓勵學生收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每教完一個新的數學知識點,我都會讓學生回去留意一下我們的生活中,哪些是涉及今天我們所學的知識的,第二天上課的時候用一點時間在全班進行交流,慢慢地習慣就成了自然,學生就會慢慢地對數學產生興趣,這對教師的數學教學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所以,教師在進行新課教學設計的時候,要精心設計問題,讓教師提出的問題能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作者單位 廣東省中山市僑中英才學校)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