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斌
摘 要:在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歷史學科有著重要的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既能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也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簡要分析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措施。
關鍵詞:歷史課堂;學生思維;培養措施
歷史學科的涉及面廣,知識點錯綜復雜,高中歷史更是要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存在著各種思維的誤區。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存在的誤區
1.思維懈怠
在歷史學習中,一些學生不愿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點、疑點,只會等著教師去講解,或翻參考書找現成的答案。
2.思維膚淺
歷史現象是撲朔迷離的,高中學生學習歷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可是,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只是停留在問題或現象的表面,不能深入挖掘其內在的本質。
3.思維呆板
歷史學科的問題是錯綜復雜的,同樣一道問題,問法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就不同,回答的側重點也就不同。有些學生不會根據題目的要求思考,只是一味地照課本或老師的講授生搬硬套。
4.思維狹隘
許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之間都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高中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就要學會在這錯綜復雜的聯系之中,對各種歷史問題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不少學生思考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常常只能看到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因此所做結論也就不全面、不完整。
二、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措施
1.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具有一定的困難或問題,需要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和解決的學習情境。創設問題情境,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活動能力。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問題的設計,既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問題的內容也要符合教學要求。這樣能促使學生由被動聽課變成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歷史課堂的主體。教師可以運用討論、設問、模擬游戲、練習等方式來創設問題情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學習“羅斯福新政”一課,可以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做總統的智囊團,這四個小組分別從金融、農業、工業、失業問題四個方面來討論研究采取的措施,以解決危機的存在。小組成員各抒己見,討論激烈,使課堂的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2.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是指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不同的途徑和方向去思考,探求多種答案的開放式思維。就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來說,主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并提出問題的能力;善于進行問題的比較分析,能闡述獨到見解的能力;善于在不同的觀點中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的能力。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注意分析爭議觀點形成的原因,引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多角度地評價歷史事件,多層次地辨析歷史結論。如:歷史教材中關于討論“辛亥革命”的成敗,教師可指導學生站在不同角度對同一歷史事件進行不同的評價,提倡學生評價歷史事件多一些發散思維,提出一些新的觀點和看法。
3.重視學生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的統一
人一般在進行思維時,會存在兩種不同的思維:一種是具有直接性、跳躍性和快速性的直覺思維;另一種是遵循嚴密的邏輯規律,得到符合邏輯的正確答案或作出合理結論的分析思維。教師一般都不重視直覺思維,而實際上,直覺思維也是平時“知識內化”“知識遷移”的結果,它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基礎。在歷史教學中,如果學生在聽課或討論時,突然產生一種想法,哪怕這種想法多么與眾不同,甚至是錯誤的,教師也要保護學生這種敢于憑借直覺思考的行為。但在直覺思維出現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去完善直覺思維的結果,使一些混亂、零散的想法成為合理、新穎的思維結果。
4.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
正向思維是由因導果,逆向思維是由果尋因。逆向思維是指對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是指從問題的反面去思考、解決的思維過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假設性題目,啟發學生從問題的其他角度去思考和探究,以促進學生逆向思維和正向思維的相互發展。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如,學習《鴉片戰爭》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鴉片戰爭的影響時,可以提出問題:“鴉片戰爭打斷了我國獨立發展的道路,使我國從此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如果沒有鴉片戰爭,你覺得我國近代化的發展進程會有哪些改變?”學生就會帶著問題開始思考、討論和研究,進而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的假設性題目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鴉片戰爭影響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問題。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意識,真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錫吉.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歷史教學,2012(11).
[2]王繼軍.談高中歷史教學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1(8).
(作者單位 湖南省邵陽縣第十一中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