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梅英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初中生物學實驗課是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實驗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通過生物學實驗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生物學實驗是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表達三大能力以及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興趣的重要手段。
一、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在實驗中主動探索積極思維
激發學生的參與意愿,就是要挑起學生探求問題化解矛盾的認知愿望,使之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驅動力,形成強烈的心理態勢,促使學生在實驗中主動探索,積極思維。
1.教師對實驗問題的提出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一方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必須付出一定的努力。
2.在實驗的過程中要設計一定的梯度,打破一帆風順,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和要求,在難度上逐漸深化,層次上不斷提高,這種漸進性學習過程,會激起學生將實驗進行下去的意愿,提高了參與度。
二、面向全體學生,把實驗延伸到課外,鼓勵人人動手
1.用半截飲料瓶裝上干濕適當的土。
2.捕捉10只螞蟻放入瓶中,并投放少許的食物(米飯粒、面包屑等),在瓶上加蓋板,放置陰暗處。
3.每天往瓶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物和水,并觀察每只螞蟻的行為,重點是覓食行為。
4.連續觀察一周記錄螞蟻的各種行為。假期中也可定時觀察自然界蟻穴處螞蟻的行為。
5.討論匯報探究結果:螞蟻有哪些行為?螞蟻喜歡取食哪類食物?螞蟻有沒有社會行為?螞蟻的行為對于螞蟻的生活具有什么意義?螞蟻和人類生活有什么關系?
6.整理歸納得出結論。
三、注重知覺體驗,讓學生在實驗中感觸深受,刻骨銘心
實驗的結論常常是邏輯推理的結果,但其思維的基礎是感知活動,實驗的活動過程應該是學生感知的過程,需要去觸摸去擺弄,也才有認知的滿足感和親切感。如:八年級的植物的無性生殖,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選枝、剪節、扦插并做好過程管理和觀察記錄。在整個活動中學生不僅學會了扦插技術,而且也有了一次刻骨銘心的感知體驗。
1.選擇適宜扦插的材料及所需的工具。
2.對材料剪節,設置對照并注意實驗的樣本不要太小,以便減少誤差。
3.定時觀察和照料實驗組與對照組,并及時記錄情況。
4.判斷扦插的枝條是否成活。
5.討論匯報實驗結果:你對扦插材料的選擇和處理中,有哪些經驗和教訓?還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扦插材料生根快且多?
四、提升思維含量,讓學生自己在實驗中獲得的信息、數據,通過分析思考形成結論
1.材料激趣:蚯蚓走“T”形迷宮的實驗中,蚯蚓要經過大約200次的嘗試,遭受許多次的輕微的電擊后才能學會直接爬向潮濕的暗室。
2.確立自己研究對象的動物,準備適當的食物,選好實驗場所,設置障礙。
3.根據自己確定的計劃進行實驗探究,并認真地統計動物需要經過幾次“嘗試與錯誤”才能解決繞道問題。
4.討論匯報交流實驗的過程、結果和結論。
五、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在實驗中的團結協作精神
生物實驗教學既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土壤”。因為實驗活動多是以小組形式進行的,這樣就增加了學生之間討論、操作和交流的時間,在每個團隊中有的學生思維敏捷,有的學生表達能力強,有的學生操作能力過硬,所以,小組實驗可以使學生之間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學會合作,尤其是一些較為復雜的實驗,更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結精神。
總之,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地積累總結實踐經驗,實施有效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實驗參與度,使初中生物實驗得到真正有效的進行,使每個學生都能受益匪淺,得到發展,從而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效果,使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作者單位 湖北省秭歸縣九畹溪中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