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慶階 李春雷
人民教育出版社發行的《高中語文(必修Ⅱ)》第二單元為詩歌單元,其中從《詩經》中選取了一篇《采薇》。課本中對“曰歸曰歸,歲亦莫止”的注釋為:“說要回家了說要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實現。”“莫,同‘暮。”筆者對“到了年末”這一注釋一直存疑:理解為到了農歷的“年底”合理嗎?
詩歌前兩句為“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薇,即大巢菜,又名野豌豆,生長期100~140天,花期3~4月,果期5~6月。“薇在三月,根正苗青;花在四月,蝴蝶望風。”按照薇菜的生長習性,“薇亦作止”,應該是春季。此其一。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豈不日戒,獫狁孔急。”詩中多次提及戍邊戰士是與“獫狁”交戰,據《現代漢語詞典》,“獫狁,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民族。也作玁狁。”陜甘一帶,只有到了春季,天氣轉暖,薇菜才會“作止”。此其二。
那么,既然“薇亦作止”時在春季,與“到了年末”豈不前后矛盾?基于以上認識,“歲亦暮止”當不應該解釋為“到了年末”。
據商務印書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莫”第一義項為“音mù。日落的時候。”引申為“一年將盡。”筆者認為,課本中將“歲亦莫止”解釋為“到了年末”,或許是曲解了字典中的解釋。此處“一年將盡”不是指到了農歷年底,而是指從時間上過去了一年。
這一理解,從詩歌本身也可以找到依據。《采薇》中士兵離開家鄉,奔赴與獫狁作戰的前線,時令正當春季,詩歌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可為明證。
所以士兵感慨“歲亦莫止”,不是感慨“到了年末”不能回家,而是感慨在外辛苦奔波了一年,“一年過去了”卻還是不能回家。況且,詩中戍卒,在外征戰恐怕也不止一年。
詩歌前三章分別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表示時間的流逝,以“曰歸曰歸,歲亦莫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反復表達急切的思歸之情。役期本就滿了,現在又超期服役至“歲亦陽止”,怎不思歸思家?
據四川大學歷史系彭裕商教授研究,周與獫狁的戰爭,“自厲王一直持續到東周初年”。即周自厲王開始,戰士戍守邊防、征戰在外已成為常態。周王室兵力十分強大,其兵力來源主要是庶民。“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甚至已經出現后世“充軍”的雛形:“墨者使守門,劓者使守關。”除兵役之外,還要經常進行軍事操練,“春振旅以蒐,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狝,冬大閱以狩,皆于農隙以講事焉。”百姓兵役之苦,可見一斑。更何況,軍中戰士“采薇”度日,生活凄苦;而將領所駕“四牡”尚且“業業”“骙骙”“翼翼”,將領不恤下情,不言自明。故在《采薇》一詩中,戰士厭戰怨戰的情緒一再流露。
《司馬法》中載:“古者戍軍,三年不興。睹民之勞也。”按照此處記載,古代戍邊戰士的服役期限為一年,役期已滿卻不得返家,戰士心生怨懟,也在情理之中。
綜上,筆者認為,“歲亦莫止”當不應理解為自然年度意義上的“到了年末”,對于“莫”字的解釋,還應回歸到《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解釋為“一年將盡”,整句話理解為“一年又過去了”,于詩歌意思更為妥當。
(作者單位 山東省魚臺縣第二中學)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