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嘯南
摘 要: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應遵循并體現歷史事件、人物、階段等的完整性,以便引導學生在完整的歷史進程教學中更好地完成課堂學習任務。
關鍵詞:概念教學法;歷史課堂內容;完整性
史料教學、概念教學等教學方法現已成為培養高中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重要途徑,不同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開發也大大推動了高中歷史教學的發展。但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和課堂模式都不能分解歷史,應遵循并體現歷史事件、人物、階段等的完整性。下面結合多年的教學案例與學習經驗進行闡述。
一、充分利用概念教學法為高中歷史課堂內容的完整性服務
概念是構成歷史史實的基本要素,是學生理解歷史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需要從概念教學入學,引導學生掌握完整的歷史教學內容。
以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24課“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為例。這一課的主線是冷戰的興起、發展和影響。本課有兩個子目,第一子目中涉及雅爾塔體系,第二子目中明確兩大陣營的對峙。學生要弄清楚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首先必須理解“兩極格局”“冷戰”“雅爾塔體系”等概念。
雅爾塔體系是二戰后期,美、蘇、英等反法西斯盟國就戰后世界安排達成一系列協議,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戰后國際關系體系。兩極格局是以美國和蘇聯為中心,形成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對抗陣營。冷戰是指兩大對抗陣營采取的軍事進攻外的一切敵對活動,是美蘇對抗的主要形式。一般來說兩極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著冷戰的結束。將這些概念理清就為掌握這一歷史階段的主要內容、特點與邏輯關系做好鋪墊。
二、借他山之石實現歷史課堂內容的完整性
史料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論從史出思維能力的基石,而如何突破過于絕對化的史料選材,借他山之石,在豐滿歷史的同時也進而實現了歷史學習內容的完整性。以夏輝輝老師的《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設計者先后引入了文學作品《家》《狂人日記》等素材,尤其是借用《家》中民國初年時代背景下高家公館中不同人物覺新、覺慧的特點與命運,既豐富了歷史書上枯燥的文字描述,又避免了人為地割裂與孤立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使其得以完成呈現。
孔繁剛老師曾執教的“明朝中后期的經濟和政治”一課也是一則突出案例。孔老師借《警世恒言》中嘉慶年間吳江縣震澤鎮機戶施復發家史事,完整生動地幫助學生了解了早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過程。
三、通過化解教學重難點達成課堂內容的完整性
在日常教學中過于強調或專于集中處理教學重難點,有時會脫離歷史事件、人物等的完整性,容易出現以一概全的誤區。因此需要在還原歷史的過程中注重其完整性,在動態中化解教學重難點。以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8課《英國的制度創新》為例。本課主要闡述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發展與完善。如果將每個標志性事件單獨闡述,既脫離了歷史發展的脈絡,又難以引導學生完成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特點的分析。只有完整地呈現英國君主立憲制發展的歷程,才能從動態中相繼化解為什么說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為什么說責任內閣制的確立與1832年議會改革標著其不斷發展與完善,進而得出英國君主立憲制發展過程與其自身結構的特點。
完整性體現的層面各有不同,比如歷史事物的結構或構成。以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5課“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為例。曾有設計者將商業的六大要素完整呈現,以此作為完成本課課標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與特點的核心線索,使課標任務一氣呵成。
四、在完整性理念的指導下把握和駕馭教材
教學設計者只有完整地把握課堂學習主題才能更好地把握和駕馭教材。以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7課“古羅馬的政治與法律”一課為例。古羅馬法的發展歷程伴隨著不同時期政體的變化,可分為從習慣法到《十二銅表法》的形成階段、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的發展階段和以查士丁尼法典為標志的完備階段。但是教材中沒有涉及萬民法及其產生和適用的時代背景,因此,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我補充了相關內容,進而引導學生更加充分、完整地體會古羅馬法律的發展歷程及特點。再以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5課“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為例。教材有關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容中有“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監控”的結論性表述,然而就中國古代商業完整的發展歷程而言,這種表述不確切,應該是政府大大放松了對商業活動的監控,而不是不再監控。
無論是怎樣的課堂模式與教學方法,都不可能脫離或者偏離歷史本身的發展脈絡,只有盡可能地客觀、完整地還原歷史本貌,才能使學生在整體中感知歷史、發現歷史、總結歷史并以史為鑒。
參考文獻:
[1]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修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何成剛,夏輝輝.歷史教學設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何成剛,彭禹,夏輝輝.智慧課堂: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遼寧省瓦房店市高級中學)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