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摘 要:由于國內電視綜藝節目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為了獲取較高的收視率,加大了節目成本、制作等方面的投入,促使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制作進入了“大片時代”。該文基于大量的文獻資料試圖全面解讀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制作的“大片時代”,以了解其特征和制作,以及為行業發展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大制作 大投入 專業化 《中國好聲音》 《我是歌手》 特征 啟示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a)-0172-01
2012年,國家廣電總局正式頒布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限娛令),加劇了各電視綜藝節目之間的競爭。為了積極應對限娛令帶來的沖擊,提高市場競爭力,各大電視臺紛紛引入外國綜藝節目版權,創辦季播節目,自此我國綜藝節目全面進入了季播時代。其實早在2004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的播出就已經標志了我國電視節目季播形態的出現,而2012年《中國好聲音》的橫空出世則標志著中國季播電視綜藝節目大成本、大制作的“大片時代”已經到來。從《中國好聲音》到《我是歌手》、《星條水立方》,再到時下最火的零差評欄目《爸爸去哪兒》,無一不奉行著大成本、大制作的運作模式,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可是不能忽視成功背后的風險,電視臺不能為“大片”而盲目購買版權、加大資本投入,要量力而行。
1 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制作“大片時代”的特征分析
縱觀2012-2013國內的電視綜藝節目,越來越像電影“大片”的制作模式,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儼然成了時下各大電視臺競爭的主要手段。之所以如此受觀眾歡迎,通過分析不難發現原版節目的引進、精良的制作、創新的本土化資本運作與產業鏈開發是“大片”綜藝節目成功的關鍵,而且有著以下特征。
(1)投入高。以《中國好聲音》為例,每把轉椅的造價高達80萬人民幣,均是從荷蘭空運過來的。由于是一檔綜藝節目,在音響、舞美、錄音、攝影等硬件設施,以及人員配置上都花費了巨額。巨額的投入、豪華的設備、精美的舞臺設計,帶來了完美的效果和精彩的節目。其他的節目,如《我是歌手》、《快樂男聲》等都是如此。
(2)專業化。“專業化”除了包含硬件設備上的投入之外,節目理念和細節設置等“軟件”方面也都非常專業化。以《星跳水立方》為例,雖然參賽者的跳水動作不是很標準,但是從參賽者跳水動作的選擇到評委打分的整個流程都是參照專業賽事設計的。加之,在水立方錄制,更增添了這檔欄目的專業化。相比之下,同類型的另一檔欄目《中國行跳躍》的專業性則稍顯不足。
(3)大明星。在《中國好聲音》之前,一些歌唱比賽節目評委基本都是專業的音樂制作者、歌手出身,而且身價較低、社會影響力。可是在《中國好聲音》之后,這樣的情況完全被顛覆。例如,《中國好聲音》的劉歡、《中國最強音》的章子怡、《中國夢之聲》的王偉東,他們不僅在各自領域內成就非凡,亦有著很強的號召力,都是大牌明星。
(4)大制作。諸如《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等欄目,無論從版權購買還是制作模式,或是從資本投入和專業性考慮,節目制作所需要的硬件和軟件上的投入都屬于大制作范圍,這是早期綜藝節目所不具備的條件。
2 中國“大片”電視綜藝節目制作分析
從《開心辭典》到《超級女聲》,再到時下最火的《爸爸去哪兒》,這些大牌綜藝節目都是引進外國節目版權。版權授權的內容不僅包括節目的名字和模式,還涉及整個節目的制作流程,大到舞臺燈光,小到主持人站位,都有詳細的說明。從這一層面考慮,購買版權不僅僅引進了一種節目模式,也引進了成熟的、先進的制播理念和標準化流程,做到了與國際接軌。
版權引進之后,最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對節目進行本土化的創新性改造,以滿足中國觀眾對綜藝節目的述求。以《我是歌手》為例,雖然湖南衛視基本采取了韓國原版節目的模式,但也做了三方面的創新。其一,增設淘汰者復活環節;其二,設計了本土化的打分方式;其三,總決賽采用了電影院直播的模式,對電視節目傳播途徑進行了創新。尤其復活環節為節目增加了亮點,滿足了電視觀眾讓自己喜愛的歌手回歸舞臺的真切述求,使節目更具有可看性。對于版權引進的電視綜藝節目來說,都要面對本土化改造問題,改造之重點就是抓住節目與觀眾之間的“共鳴點”,以此為依據確定節目核心內容。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當前“大片時代”下的電視綜藝節目可是算是外國版權模式的一次本土化創新性改造。
3 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制作“大片時代”到來所帶來的啟示
《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大制作、大投入的電視綜藝節目的成功為未來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帶來的啟示。當然,這種啟示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優秀的外國電視綜藝節目版權的引進,讓國內電視工作者接觸到了先進的、成熟的節目制作理念和流程,激發了他們在節目創新上的原動力,提高了國內綜藝電視節目制作的整體水平,對電視行業發展十分有益。
另一方面,在現階段全面飄紅的市場下,越來越多的電視臺會走改造外國版權模式的大制作、大投入的電視綜藝節目創作之路,而且一個欄目成功后,其它電視臺紛紛模仿,節目嚴重同質化。例如,《超級女聲》火紅之后,電視臺都走起了“更風”路線,舉辦了很多歌唱類選秀欄目,如《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花兒朵朵》、《絕對唱響》等,可是沒有一個能再創當年超女之勢,復制超女的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同質化過于嚴重,缺乏創意,沒有新鮮感,導致觀眾嚴重審美疲勞。引進不是重點,創新才是關鍵,只有創作出有特色、有新意的人性化的節目形態才能滿足觀眾多層次述求,提高收視率,推動電視綜藝節目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臺灣在線:島內熱捧“我是歌手”,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EB/OL].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415.
[2] 胡鈺.《我是歌手》走紅揭秘[N].華夏時報,2013-03-26.
[3] 《我是歌手》成印鈔機首季凈賺2.2億[EB/OL].http://news.jznews.com.cn/system/2013-04-15.
[4] 盧圓媛.《好聲音》的成功秘笈:顛覆與創新[N].重慶商報,2012-09-10.
[5] 趙琛子.《好聲音》:資本運作電視節目的勝利[N].光明日報,2012-10-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