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琴 肖瑤
摘 要:基于翻譯適應選擇論的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翻譯方法簡括為“三維”轉換,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本文從“三維”轉換的角度對莫言諾貝爾獲獎作品《生死疲勞》的英譯本進行賞析,從而印證翻譯過程中的適應與選擇是翻譯生存的要求。
關鍵詞:《生死疲勞》 生態翻譯學 “三維”轉換 適應 選擇
一、引言
莫言成為第一位中國國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受到國內外廣泛推崇和熱議。學界認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僅在于其高超的敘事技巧、深刻的寓意和獨特的中國書寫,也離不開出色的外文翻譯。更有人稱是翻譯助莫言得獎。因為早在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國際知名漢學家和翻譯家馬悅然(2000)就指出,阻礙中國作家獲得諾獎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翻譯問題。他又指出,中國很多偉大的作品還沒翻譯成外文;有的作品雖翻譯過,但不是譯得不對,就是譯得不好,使歐洲人誤認為那些中國作品沒有文學價值?!渡榔凇纷鳛槟垣@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是莫言于2005年創作的一部跨度比較大的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生存狀態的長篇巨作。其英譯本出自美國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之手。從生態翻譯學的 “翻譯適應選擇論”視角來看,葛浩文的翻譯得到肯定是他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結果。
二、生態翻譯學的基本內涵
生態翻譯學是胡庚申教授在翻譯適應選擇論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著眼于翻譯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認為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是以譯者為主導、以文本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轉換為宗旨的譯者適應與譯者選擇的行為(胡庚申,2009)。其翻譯原則為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翻譯方法為“三維”(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轉換(Hu,2003)。
胡庚申教授在《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一文中對“三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進行了簡明扼要的闡釋。他指出,“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進行的”;“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這種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在于關注原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存在的差異,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曲解原文,譯者在進行原語語言轉換的同時,關注適應該語言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胡庚申,2011:8)。因此,生態翻譯視角下的翻譯策略,“適應”主要是適應翻譯生態環境,包括語言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交際環境。
三、《生死疲勞》英譯本中的適應與選擇
1.語言維的適應與選擇
“語言維指的是語言形式”(胡庚申,2004:134)。漢語強調語義,形散意合;而英語更重視邏輯及語句結構,這就使得漢英在語言形式上形成了差別。
首先,從詞面上來看,漢語更習慣于使用動詞來進行表達,而英語使用名詞的頻率更高,因此介詞短語出現率高。類似的例子在《生死疲勞》譯文中比比皆是。例如:
(1) 我噴吐著腥膻的油星子喊叫:冤枉!
Rancid drops of oil sprayed from my mouth with that scream: I am innocent!
原句中有兩個動詞“噴吐”和“喊叫”,生動地表現了主人公西門鬧在地府中抗爭不服的那股勁兒,使人物看起來更加生動具體。而在譯文中,只保留了第一個動詞“噴吐”—— sprayed,第二個動詞“喊叫”轉化成了名詞“scream”,與with構成介詞短語。整個句子讀起來不僅顯得地道,同時也符合了作者生動的寫作手法,幫助讀者走進情境中去,更好地體會其中的韻味。
其次,由于漢語形散意合,經常不需要連接詞表達上下句的關系。而英語則很重視句子的邏輯關系,所以這些表達句子之間關系的連詞通常都要保留。翻譯時,譯者要將那些在中文中隱去的連詞在另一翻譯環境中補充出來。例如:
(2) 我身受酷刑而絕不改悔,掙得了一個硬漢子的名聲。
Not a word of repentance escaped my lips though I was tortured cruelly, for whichI gained the reputation of an iron man.
在這個例子當中,“我”是由于面對酷刑仍然毫不低頭退縮的原因使得自己贏得了“硬漢子”的名聲,兩個分句具有因果關系。中文表達時勿需明示,但在英語表達時就有必要表現出這一邏輯關系,所以“for which”引出的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就清晰明了地體現了句子中的因果關系。
在進行翻譯的時候,為了達到效果,有時候改變句子形式是必要的。譬如漢語中主動句轉換為被動句在該部作品中就很多。例如:
(3)高密東北鄉的每座廟里,都有我捐錢重塑的神像。
The idols in Northeast Gaomi Township temples were restored thanks to my generosity.
在上述例子中,原文的主語是“每座廟里”,而在譯文中,主語變成了“The idols”,整個句子改為了被動語態,突出了被動行為本身或被動行為產生的結果,加強了文中是因為 “我”捐了錢,神像才得以重塑這個重點。
2.文化維的適應和選擇
語言是人類用來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世界上不同國家或民族的人民所使用的多種語言之間有著廣泛的共性。但是,由于各個國家或民族的社會制度、歷史文化背景、地理環境、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法等都不盡相同,語言表達上就存在著很大差異。因此,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更確切地說,是文化轉換。根據生態翻譯學理論,文化維是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一個重要層面。基于東西方文化有較大差異這個翻譯生態環境下,譯者需要做出適當的選擇來適應翻譯作為從一種文化中的語言表現形式轉換成另一種文化中的語言表現形式的要求。試看《生死疲勞》第一章部分文化表達在英譯文中的選擇與轉換。endprint
(4)我在關帝廟前發現了這個小子,雪掩蓋了他半截身體。
I found the child in front of the God of War Temple, half buried in the snow.
中文讀者都熟知“關帝廟”,是供奉關羽的廟宇,而關羽是《三國演義》里的人物。為了幫助讀者了解到“關帝廟”的意義,譯者翻譯成了“the God of War Temple”,將這個形象所象征的寓意清晰地展示給讀者,大大減小了讀者的閱讀難度。
莫言的原作中使用了不少習語、俗語等,使小說讀起來不死板單調,很具有生活韻味,豐滿了人物形象。但這些對于譯者來講,則是增加了轉換難度,因為習語、俗語等是一種語言多年傳承和積淀所形成的極具文化特色的語言形式。從以下例子中,可以看出葛浩文在翻譯時所做的適當取舍。
(5)我說,古人曰:人有十年旺,神鬼不敢傍。
Theres an old saying: A man has ten years of good fortune when he need fear neither god nor ghost.
譯者舍棄了原文押韻對稱的形式,將其整合成一個整句,直接將原句的句意闡述清楚。如果直譯原句,英語讀者只能看懂單詞的表達而無法抓住整句話的含義。
(6)我西門鬧心正不怕邪,行端不怕鬼 ,即便是碰上太歲又有何妨。
I was an upright man, not afraid of demons. So what if I, Ximen Nao, bumped up against the Wandering God?
原文中的“心正不怕邪,行端不怕鬼”在譯文中直接用簡單的一句“I was an upright man, not afraid of demons”轉化。這是由于漢語講究對稱工整,但英語更強調說話的目的和語言的功能,信息傳達到就足夠了,并且不喜歡重復。譯者簡化了這句話的翻譯,更適應了英語的使用習慣,也沒有影響有效信息的傳遞。
另外,中國重視家族體系,對于家庭成員的稱謂很細,親戚間的稱呼都分得很清楚。而在西方國家,幾乎是一類都歸為一種稱呼。這就使得在翻譯時要求譯者進行巧妙的處理來清晰闡述特定的稱呼。例如:
(7)這是我西門鬧的女人啊,我的二姨太迎春,她原是我太太白氏陪嫁過來的丫頭,原姓不詳,隨主姓白。
Shes mine, shes Ximen Naos woman, my first concubine,Yingchun, brought into the family as a maidservant by my wife.
上述例子中,原文中的“二姨太”是無法直譯成英語的,因為在西方國家一直保持著一夫一妻制,沒有姨太太這一說。但姨太太不是正式的妻子,只是納的妾,所以譯者巧妙地用 “concubine”來替代。而這個“二”并不是指第二個姨太太,而是從正室排起,排到第二位,所以可以說是姨太太中的第一位,譯者細心地翻譯成“first concubine”,一筆就將各種關系表述清楚。
3.交際維的適應和選擇
翻譯的目的是、為了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認識了解彼此。所以,交際維的適應和選擇同樣是生態翻譯理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渡榔凇纷g文中不乏此類例子。
(8)我聽到從高高的大堂上,從那高高大堂上的輝煌燭光里,傳下來閻王爺幾近調侃的問話:“西門鬧,你還鬧嗎?”
Then, from high in the hall above me, somewhere in the brilliant candlelight in thehall above, I heard a mocking question from Lord Yama himself: “Ximen Nao, whose name means West Gate Riot, is more rioting in your plans?”
第一個例子當中,作者在原文里巧妙地運用了主人公西門鬧的名字“鬧”,一語雙關,將閻王的問話變得俏皮生動,充滿了諷刺意味。介于“鬧”字的一語雙關只適用于漢語中使用,若直譯成英文,讀者是無法領悟到這個“鬧”字的奇妙之處的。在譯文中,譯者使用了解釋的方法,同時在解釋中找到了合適的詞“Riot”作為一語雙關的關鍵詞,實現了作者的表現手法,同時做到了準確傳達信息,使得作者與譯文讀者間的交流無障礙。
(9)可是——我尖厲地嘶叫著——像我這樣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正直的人,一個大好人,竟被他們五花大綁著,推到橋頭上,槍斃了?。ǖ谝徽拢?/p>
And yet—here my voice turned shrill—a compassionate individual like me, aperson of integrity, a good and decent man, was trussed up like a criminal, marchedoff to a bridgehead, and shot!
原文中作者使用了“五花大綁”這個詞,通過形象上的描畫,生動地傳遞給讀者一個畫面,使文章更加具體鮮活。但由于國外讀者無法像漢語讀者一樣領會到“五花大綁”所傳遞的畫面信息,所以譯文中翻譯成了“was trussed up like a criminal”(像綁罪犯一樣),此種比喻,可以幫助譯語讀者抓住原作者的表達意圖,達到形成畫面感的效果。
四、結語
以上分析從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維度賞析了《生死疲勞》的英譯版本,葛浩文在譯文中運用了適當的選擇,適應了原文的需要,極力還原原文語言的文化特色,體現了生態翻譯中“適者生存”的理論要求。由此可知:跨文化的文學翻譯不僅僅是字面上的轉化,同時更是文化上的轉化與吸收融合。在中國文化向外傳播的過程當中既需要適當的轉化、變通,使譯文更加流暢和透明,同時也要做到對傳統中國文化特色的保護,在不影響理解的前提下盡可能保持中國文化或語言特質,以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需要。
由于時間和篇幅有限,本文所選例子僅限該作品的前兩章,分析未免有失偏頗,旨在拋磚引玉,期待更多相關研究,以便讓更多優秀的中國文學作品獲得世界認可。
參考文獻:
[1] 北明.馬悅然:談中文文學和諾貝爾文學獎[N].聯合報(副刊),2000-08-15.
[2] 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視閾下的翻譯生態體系[A].翻譯學學科理論系統構建高層論壇論文,青島,2009.
[3] HU,G.S.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J].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03(4):283-291.
[4] 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5-9.
[5] 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 莫言.生死疲勞[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7] Mo Yan,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Goldblatt, H.Trans.)[M].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12.
基金項目:本文獲得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科面上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110772007),北京市教育教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71C1310858)
作 者:李淑琴,文學碩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研究;肖瑤,商務英語在讀碩士。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