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軼
【摘 要】 為了全面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財政部等五部委于2010年4月26日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業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并披露,同時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對其出具審計報告。那么事務所的審計風險如何量化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文章在建立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運用未確知測度對內部控制審計風險進行定量分析,希望能幫助注冊會計師有效設計審計程序,合理規避審計風險。
【關鍵詞】 內部控制; 審計風險; 未確知測度
中圖分類號:F23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5-0108-03
一、引言
早在20世紀70年代,理論界和實務界就產生了對內部控制進行審計的觀點,只是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廣泛實施。近年來,為了有效降低經營風險,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各企業逐漸重視建立健全內部控制。2010年4月26日,財政部等五部委共同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內部控制應用指引》、《內部控制評價指引》以及《內部控制審計指引》,要求上市公司以及未上市大中型企業應當對其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自我評價并披露,同時應當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其有效性進行審計并出具審計報告。按照要求,注冊會計師會應客戶及相關監管部門的要求提供內部控制審計服務,自然與年度財務報表審計類似會產生審計風險,如何對其進行定量評價,目前的研究甚少,本文采用未確知測度作為分析工具,希望有助于注冊會計師合理制定審計計劃,有效實施審計程序,最終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二、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模型的確定
我國《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第四條指出,注冊會計師執行內部控制審計工作,應當獲得充分、適當的證據,為發表內部控制審計意見提供合理保證,注冊會計師應當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發表審計意見,并對內部控制審計過程中注意到的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予以披露。按照以上內部控制的目標,其對應的審計風險為企業內部控制存在嚴重缺陷而注冊會計師沒有發現的可能性。對于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模型,準則沒有明確的規定,有的注冊會計師試圖將財務報表審計風險模型運用于內部控制審計中,以便進行評價,但由于二者在實施程序方面有所不同,表現在:在內部控制審計中,注冊會計師沒有必要執行實質性程序,主要實施的是內部控制方面的評價工作,控制測試是常用程序,而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只評價內部控制是遠遠不夠的,一般需將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結合起來使用,所以有必要對內部控制審計建立單獨的模型。本文根據目前內部控制審計的要求和特點,并在參考各學者觀點基礎上,初步確立了以下模型:
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控制設計和執行有效性風險×控制評價風險
其中,控制設計和執行有效性風險是由于被評價單位所導致的,源于內部控制能否有效設計、是否執行以及是否有效執行等因素。如果為了防止重大錯報風險的發生,未能合理設計內控,即使執行得很有效,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再者,如果設計合理的內控沒有得到執行或執行效果不佳,同樣是沒有效果的。
控制評價風險是由審計人員引起的,類似于財務報表審計中的檢查風險,它發生在對企業內部控制設計和執行效果進行專業評價時,實施了控制測試等程序但未能發現相關問題的可能性,取決于內部控制測試程序設計的合理性和執行的有效性。
三、基于未確知測度的內部控制審計風險計量
在以上確立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對每個風險的影響因素進行識別,以指導注冊會計師實施內部控制審計,并對風險進行合理控制;其次是選擇合適的計量方法。目前審計風險的研究前沿使用層次分析法、模糊評價法居多,本文采用未確知測度的數學方法作為計量工具,它是王光遠根據建筑工程理論研究的需要而首先引入的,開創了未確知性研究的先河,屬于未確知數學的一個部分,是一種間接計量方法。具體計量方法如下:
以內部控制審計風險二要素(控制設計和執行有效性風險、控制評價風險)作為評價指標,建立指標空間記作I,則I為:
四、結束語
為了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恰當意見,注冊會計師必須衡量風險大小,以減少受損失的可能性,以上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在建立模型的基礎上用未確知測度進行定量分析。在實務中,注冊會計師運用以上模型時,還需注意根據被分析企業的具體情況,在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因素的情況下精確計量審計風險,希望隨著內部控制審計準則及相關實務的不斷發展及完善,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實際工作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將更強。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會計司.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講解[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381-452.
[2] 雷英,吳建友.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模型研究[J].審計研究,2011(1):79-83.
[3] 劉莎,許杰慧.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相關問題探討[J].會計之友,2012(31):61-63.
[4] 高克智.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困境與對策研究[J].會計之友,2012(15):77-80.
[5] 王光遠.工程軟科學理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13-47.endprint
【摘 要】 為了全面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財政部等五部委于2010年4月26日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業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并披露,同時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對其出具審計報告。那么事務所的審計風險如何量化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文章在建立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運用未確知測度對內部控制審計風險進行定量分析,希望能幫助注冊會計師有效設計審計程序,合理規避審計風險。
【關鍵詞】 內部控制; 審計風險; 未確知測度
中圖分類號:F23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5-0108-03
一、引言
早在20世紀70年代,理論界和實務界就產生了對內部控制進行審計的觀點,只是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廣泛實施。近年來,為了有效降低經營風險,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各企業逐漸重視建立健全內部控制。2010年4月26日,財政部等五部委共同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內部控制應用指引》、《內部控制評價指引》以及《內部控制審計指引》,要求上市公司以及未上市大中型企業應當對其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自我評價并披露,同時應當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其有效性進行審計并出具審計報告。按照要求,注冊會計師會應客戶及相關監管部門的要求提供內部控制審計服務,自然與年度財務報表審計類似會產生審計風險,如何對其進行定量評價,目前的研究甚少,本文采用未確知測度作為分析工具,希望有助于注冊會計師合理制定審計計劃,有效實施審計程序,最終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二、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模型的確定
我國《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第四條指出,注冊會計師執行內部控制審計工作,應當獲得充分、適當的證據,為發表內部控制審計意見提供合理保證,注冊會計師應當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發表審計意見,并對內部控制審計過程中注意到的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予以披露。按照以上內部控制的目標,其對應的審計風險為企業內部控制存在嚴重缺陷而注冊會計師沒有發現的可能性。對于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模型,準則沒有明確的規定,有的注冊會計師試圖將財務報表審計風險模型運用于內部控制審計中,以便進行評價,但由于二者在實施程序方面有所不同,表現在:在內部控制審計中,注冊會計師沒有必要執行實質性程序,主要實施的是內部控制方面的評價工作,控制測試是常用程序,而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只評價內部控制是遠遠不夠的,一般需將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結合起來使用,所以有必要對內部控制審計建立單獨的模型。本文根據目前內部控制審計的要求和特點,并在參考各學者觀點基礎上,初步確立了以下模型:
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控制設計和執行有效性風險×控制評價風險
其中,控制設計和執行有效性風險是由于被評價單位所導致的,源于內部控制能否有效設計、是否執行以及是否有效執行等因素。如果為了防止重大錯報風險的發生,未能合理設計內控,即使執行得很有效,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再者,如果設計合理的內控沒有得到執行或執行效果不佳,同樣是沒有效果的。
控制評價風險是由審計人員引起的,類似于財務報表審計中的檢查風險,它發生在對企業內部控制設計和執行效果進行專業評價時,實施了控制測試等程序但未能發現相關問題的可能性,取決于內部控制測試程序設計的合理性和執行的有效性。
三、基于未確知測度的內部控制審計風險計量
在以上確立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對每個風險的影響因素進行識別,以指導注冊會計師實施內部控制審計,并對風險進行合理控制;其次是選擇合適的計量方法。目前審計風險的研究前沿使用層次分析法、模糊評價法居多,本文采用未確知測度的數學方法作為計量工具,它是王光遠根據建筑工程理論研究的需要而首先引入的,開創了未確知性研究的先河,屬于未確知數學的一個部分,是一種間接計量方法。具體計量方法如下:
以內部控制審計風險二要素(控制設計和執行有效性風險、控制評價風險)作為評價指標,建立指標空間記作I,則I為:
四、結束語
為了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恰當意見,注冊會計師必須衡量風險大小,以減少受損失的可能性,以上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在建立模型的基礎上用未確知測度進行定量分析。在實務中,注冊會計師運用以上模型時,還需注意根據被分析企業的具體情況,在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因素的情況下精確計量審計風險,希望隨著內部控制審計準則及相關實務的不斷發展及完善,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實際工作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將更強。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會計司.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講解[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381-452.
[2] 雷英,吳建友.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模型研究[J].審計研究,2011(1):79-83.
[3] 劉莎,許杰慧.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相關問題探討[J].會計之友,2012(31):61-63.
[4] 高克智.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困境與對策研究[J].會計之友,2012(15):77-80.
[5] 王光遠.工程軟科學理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13-47.endprint
【摘 要】 為了全面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財政部等五部委于2010年4月26日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業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并披露,同時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對其出具審計報告。那么事務所的審計風險如何量化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文章在建立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運用未確知測度對內部控制審計風險進行定量分析,希望能幫助注冊會計師有效設計審計程序,合理規避審計風險。
【關鍵詞】 內部控制; 審計風險; 未確知測度
中圖分類號:F23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5-0108-03
一、引言
早在20世紀70年代,理論界和實務界就產生了對內部控制進行審計的觀點,只是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廣泛實施。近年來,為了有效降低經營風險,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各企業逐漸重視建立健全內部控制。2010年4月26日,財政部等五部委共同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內部控制應用指引》、《內部控制評價指引》以及《內部控制審計指引》,要求上市公司以及未上市大中型企業應當對其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自我評價并披露,同時應當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其有效性進行審計并出具審計報告。按照要求,注冊會計師會應客戶及相關監管部門的要求提供內部控制審計服務,自然與年度財務報表審計類似會產生審計風險,如何對其進行定量評價,目前的研究甚少,本文采用未確知測度作為分析工具,希望有助于注冊會計師合理制定審計計劃,有效實施審計程序,最終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二、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模型的確定
我國《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第四條指出,注冊會計師執行內部控制審計工作,應當獲得充分、適當的證據,為發表內部控制審計意見提供合理保證,注冊會計師應當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發表審計意見,并對內部控制審計過程中注意到的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予以披露。按照以上內部控制的目標,其對應的審計風險為企業內部控制存在嚴重缺陷而注冊會計師沒有發現的可能性。對于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模型,準則沒有明確的規定,有的注冊會計師試圖將財務報表審計風險模型運用于內部控制審計中,以便進行評價,但由于二者在實施程序方面有所不同,表現在:在內部控制審計中,注冊會計師沒有必要執行實質性程序,主要實施的是內部控制方面的評價工作,控制測試是常用程序,而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只評價內部控制是遠遠不夠的,一般需將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結合起來使用,所以有必要對內部控制審計建立單獨的模型。本文根據目前內部控制審計的要求和特點,并在參考各學者觀點基礎上,初步確立了以下模型:
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控制設計和執行有效性風險×控制評價風險
其中,控制設計和執行有效性風險是由于被評價單位所導致的,源于內部控制能否有效設計、是否執行以及是否有效執行等因素。如果為了防止重大錯報風險的發生,未能合理設計內控,即使執行得很有效,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再者,如果設計合理的內控沒有得到執行或執行效果不佳,同樣是沒有效果的。
控制評價風險是由審計人員引起的,類似于財務報表審計中的檢查風險,它發生在對企業內部控制設計和執行效果進行專業評價時,實施了控制測試等程序但未能發現相關問題的可能性,取決于內部控制測試程序設計的合理性和執行的有效性。
三、基于未確知測度的內部控制審計風險計量
在以上確立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對每個風險的影響因素進行識別,以指導注冊會計師實施內部控制審計,并對風險進行合理控制;其次是選擇合適的計量方法。目前審計風險的研究前沿使用層次分析法、模糊評價法居多,本文采用未確知測度的數學方法作為計量工具,它是王光遠根據建筑工程理論研究的需要而首先引入的,開創了未確知性研究的先河,屬于未確知數學的一個部分,是一種間接計量方法。具體計量方法如下:
以內部控制審計風險二要素(控制設計和執行有效性風險、控制評價風險)作為評價指標,建立指標空間記作I,則I為:
四、結束語
為了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恰當意見,注冊會計師必須衡量風險大小,以減少受損失的可能性,以上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在建立模型的基礎上用未確知測度進行定量分析。在實務中,注冊會計師運用以上模型時,還需注意根據被分析企業的具體情況,在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因素的情況下精確計量審計風險,希望隨著內部控制審計準則及相關實務的不斷發展及完善,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實際工作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將更強。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會計司.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講解[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381-452.
[2] 雷英,吳建友.內部控制審計風險模型研究[J].審計研究,2011(1):79-83.
[3] 劉莎,許杰慧.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相關問題探討[J].會計之友,2012(31):61-63.
[4] 高克智.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困境與對策研究[J].會計之友,2012(15):77-80.
[5] 王光遠.工程軟科學理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13-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