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慧
摘 要: 溝通是建立良好關系的橋梁,這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發展。而想要提高溝通能力,就是要讓學生從小學會“說話”,把話說清楚。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在語文教學以及學校的生活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口語交流的素養,提高學生表達自己的能力,多想辦法,多出點子,不斷總結。那么,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不但可以得到培養和提高,同時口語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也一定能夠實現。
關鍵詞: 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興趣;機會;鼓勵;發現
在素質教育的長河里,我們進行著不斷的摸索與探尋。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深知“說話”的重要性。這里談到的“說話”是指條理清晰、語言生動地溝通表達能力。“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景,讓每個學生無約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鍛煉口語交際能力。”這是教學新大綱在口語訓練上提出的要求。
小學是幫助學生養成各種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重視培養學生的“說話”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其學習知識的能力、性格的發展以及今后與人溝通的能力。教師要樹立為學生終身學習服務的意識,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教師要采取多種策略,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溝通習慣。“說話”是一門復雜的學問,有些人有很強的溝通能力,而有些人卻相反。其實他們之間并不是智力上有差距,而是口語訓練方面的區別,所以要有一個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就得從小培養。
一、讓學生想說,培養學生“說話”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內驅力,學習效果就非同一般。因此,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心理和語言基礎的特點,調動起學生學習“說話”的興趣。教科書上安排的口語交際內容,都是編寫教師經過精挑細選的適合兒童心理特點的內容,非常生動有趣。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教科書上的口語交際訓練來達到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在口語交際課堂上,在導入環節多下功夫,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就會想要說,都能夠主動參與到訓練當中來,而不僅僅是做一個“聽者”,這樣才能達到鍛煉對每個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
二、讓學生能說,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
對于學生從小的語言訓練,語文課堂上口語交際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但是“說話”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工程,所以我們就要利用一切有效的時間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1.充分利用好課前三分鐘口語訓練這個平臺。每堂語文課都有課前三分鐘口語訓練的環節,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分鐘,但積累起來一周就有十六分鐘,這樣算來,一學期按十八周算就有二百八十八分鐘,四個多小時,可以算作很長的訓練時間了,所以我們要利用好每節課的這三分鐘時間,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我認識的一位老教師,她非常注重學生的口語訓練,低年級的時候就開始注意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每天三分鐘口語訓練都充分利用好,有時是積累的句子,有時是積累的好詞,到了中年段,這位老師就指導學生訓練積累片段,并找其他同學給展示的同學點評。高年段時候,他們班的學生口語水平已經非常好了,不僅是在自己展示方面,在給其他同學點評方面也頭頭是道,都能說得非常精彩。
2.巧妙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學生的在校時間是歸老師管的,但在課堂之外的課余時間老師一般是參與不到的,可是恰恰是這些時間更長,更能有效的訓練學生“說話”,因此,我們要巧妙地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把口語交際的訓練落實到時時刻刻。例如:我們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交際習慣,每天放學前讓學生回想這一天中發生了什么有趣或者難忘的事,在學校構思一下,組織好語言,回家講給家長聽。或者把在學校學習的課文用自己的話復述給家長聽,要允許低年段的學生有講得不全面等問題的存在,這是學生年齡特點的因素,不需要強求,只要提醒他們及時補充,讓他們能夠養成這樣的習慣就可以了。當然,這種訓練也非常需要家長的配合和鼓勵,才能有好的效果。
3.多讀書是培養學生“會說話”基礎。書是人類的良師益友,平時要培養學生多讀書的好習慣,注重語言的積累,才能在溝通時表達清楚,思路清晰,讓別人懂得你在說什么。作為語文教師,更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多介紹給學生幾本好書,要比滔滔不絕的講解有用得多,因此,我們在平時也要留心收集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能被他們理解,能讀的進去的適合學生閱讀的好書。
4.鍛煉學生通過“以說促寫,以寫代說”的方法,讀寫結合,給學生更多的鍛煉機會。低年級的學生可以練習寫完整的句子,每天寫一句話,這樣日積月累,慢慢練習寫成段,就能夠起到訓練“說話”的目的了。中年級到高年級的學生可以試著鍛煉寫作,把想說的話寫出來,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達到練習“說話”的目的。
三、讓學生有話敢說,多給予學生鼓勵和夸獎
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缺乏自信心、性格內向、沉默寡言、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的學生雖然有了說話的愿望和說話的內容,但因缺乏說話的勇氣,往往不敢在課堂上開口,害怕說錯了被別人笑話。我們作為教師,是有責任鼓勵學生敢于說話的。課堂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讓不敢發言的學生放松下來,敢說話。適當的多提問這樣的學生,使他們多一些鍛煉的機會。在他回答正確的時候,要更多地給予表揚和夸獎,讓他增加自信;如果他的回答不是你想要的,那么我們就要去鼓勵他再思考,給予他更多的關注,讓他不要產生自卑、退卻的心理。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讓他慢慢地敢說話。還可以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一些口語交際能力較好的同學帶動不愿意主動交流的同學,這樣增加他們的交流機會,也可以使不愿意主動交流的同學的口語交際水平有較快的提高。
四、讓學生有一雙發現的眼睛,有話可說
有話可說才能讓學生想說、能說、敢說。要想有話可說,除了剛才提到的多讀書,積累名言佳句的方式外,也要回歸到生活中,利用好“生活”這本好書,培養學生學在生活中搜集話題的能力。這首先要教給學生“搜集”的能力,就要求學生會觀察。觀察是學生認識客觀事物,獲取感性材料的重要途徑。學生只有了解事物的具體特點,才能把內容說得完整、具體。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觀察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時有順序,能抓住事物的特點。這樣學生在生活中就有一雙發現的眼睛,通過觀察,記錄下感興趣的事,在與人交流的時候,能夠言之有物,才想說、能說、敢說,口語交際能力也會有很大的提高。
“說話”,就是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就是口頭語言的交往。這不是學來的,而是在交往中訓練出來的。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并不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事,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以及學生的生活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口語交流的素養,提高學生表達自己的能力,多想辦法,多出點子,不斷總結。那么,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不但可以得到培養和提高,同時口語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也一定能夠實現。若學生能有很好的口語交際能力,他的一生都將受益無窮,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肩負著的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任務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