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摘要】鐵路企業在以往的稅務處理中存在不重視稅收籌劃、產值計劃規定僵化、避稅意識不強等不足,本文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關鍵詞】稅收籌劃 合理避稅 計劃經濟
鐵路運輸企業是一個由多種經濟形式組成的龐大企業集團,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由運營主業和多種經營企業構成的全民所有制經濟,還有一些集體所有制企業和幾家上市公司。作為以計劃經濟為主的龐大企業帝國,鐵路企業的改革步伐嚴重滯后。從管理層的經營理念到基層站段的具體落實,無不體現長期政企不分造成落后觀念和僵化意識。在多年前我國實行利改稅以后,鐵路企業對于稅收法規重視不夠,對稅收規定鉆研的不夠深入透徹,不重視合理避稅和稅收籌劃,導致多繳稅或重復繳稅,增加了企業的納稅成本和經濟資源流出。
一、輕視稅收籌劃,增加納稅成本
根據我國著名稅收籌劃專家趙連志的解釋,稅收籌劃是指企業在稅法規定許可的范圍內,通過對投資、經營、理財活動進行合理籌劃和安排,盡可能地取得節約稅收成本的經營收益,其目的就是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其外在表現就是“繳稅最晚、繳稅最少”。要求企業或企業集團的最高管理層在進行投資、經營、理財以及管理決策以前,必須認真研究未來業務項目所涉及的納稅義務及有關規定,以合理的納稅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效果。
在增值稅征收范圍修改以前,鐵路運輸企業涉及的稅種主要有:客運、貨運、行包等業務需要繳納的營業稅;鐵路多種經營企業旅游、餐飲、酒店、廣告、裝卸、倉儲、物流、房地產開發、線路建設與維修等延伸服務需要繳納的營業稅;鐵路多種經營企業從事電力、糧食、煤炭、燃料、鋼鐵等營銷業務以及路內鐵路工廠需要繳納的增值稅;原鐵道部集中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各多種經營實體獨立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契稅;印花稅;車船稅等。
瀏覽國家稅務總局和財政部的官方網站,經常能夠看到電力、石油化工、保險、通信等已經上市的傳統國有企業獲得的多種稅收優惠政策,而關于鐵路運輸企業的稅收優惠措施非常少。最突出的事例發生在2003年,中國爆發了震驚世界的“非典”疫情,居民百姓出于恐懼紛紛取消了旅游和出行,從當年3月發現疫情到6月解除警報,足足4個月的時間餐館、酒店和各種客運業務極為蕭條,鐵路客運當然不能幸免,多次列車空空蕩蕩,客運收入直線下降。國家旅游局、民航總局等受災大戶紛紛向國家稅務總局申請減免政策,向財政部申請財政補助,大型國有企業中只有鐵道部沒有提出任何要求。
另外一個讓人心痛的典型案例發生在2009年前后,原鐵道部一紙令下將所有鐵路房產段由國有運營企業改組為獨立的“房產建設管理公司”,原因就是房產段屬于成本大戶,嚴重影響了鐵路運營主業的利潤表,因此一腳將其踢入多種經營企業行列。悲催的是鐵路房產段名下集中了大量的運營用房產和土地,將其劃分為運營企業是可以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其大多數服務項目也是減免營業稅的,而被改革為“房產建設管理公司”后就不能再減免稅了。沒有人測算由于這個愚蠢的決定到底讓鐵路企業多交了多少稅款,反正2010年鐵道部又悄悄地把房產段變回到鐵路運營主業。如此簡單低級的決策失誤根本不用咨詢稅收專家,這是任何一個有點稅收常識的人都懂的,也由此可以推斷原鐵道部在進行經營和管理決策時根本就沒有進行納稅籌劃。
二、機構整合隨意,無視國家法規
進入本世紀以來,鐵路企業的機構整合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先是在原各鐵路分局成立“客運公司”,半年后又悄悄撤銷了客運公司。而后一鼓作氣撤銷了全部鐵路分局,又撤并了大批站段,再進一步撤并站段所屬的多種經營企業。完成站段整合后又開始大規模調整多種經營企業,許多企業一直在“分公司”和獨立的“法人公司”之間搖擺,許多獨立“法人公司”的資產被上級主管部門強行劃來劃去。
由于鐵路運營站段不具有法人資格,屬于各鐵路局下屬的生產車間,運營主業的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城建稅等又是由原鐵道部集中繳納的,所以站段的撤并及其所屬資產的劃轉完全是企業內部資源配置調整,基本不涉及公司法和稅法的業務處理,允許劃轉和整合具有一定的隨意性。然而多種經營企業的整合就完全不同了,獨立的“法人公司”都在機構所在地辦理了工商登記和稅務登記,其機構整合往往涉及納稅地點的變更,其業務整合前必須考慮稅收管轄問題,其資產的劃轉有可能觸及“視同銷售”這個納稅陷阱。而一些鐵路主管部門卻偏偏不顧及國家相關法規的規定,隨意設立、合并或撤銷獨立“法人公司”,各公司的業務被隨意整合,其資產被任意劃撥。
典型案例是一些鐵路局將各多種經營公司所屬的出租房都無償劃撥給新成立的“不動產公司”,以便于房產出租業務的集中管理。還有一些鐵路局將各多種經營公司所屬的酒店都無償劃撥給新成立的“酒店集團”,也是為了業務的集中管理。在一個企業內部各車間或職能部門之間劃撥資產不會涉及權屬變更,因此內部資產劃撥也不涉及稅務處理。而兩個獨立“法人公司”之間無償劃撥資產是我國稅收法規不認可的,要么屬于投資行為,要么是銷售行為,至少屬于“視同銷售”行為,其結果是要承擔房地產銷售的營業稅和土地增值稅。
鐵路企業習慣了“條條管理”,對于各級地方政府的“塊塊管理”很不適應,經常在兩個省份之間或者兩個地區之間劃轉資產或整合業務,卻沒有與高層稅務部門充分溝通協商,致使一些多種經營企業不得不在各個地域重復納稅。
三、領導追求政績,犧牲企業利益
鐵路企業在每年年初都會自上而下下達“產值”和“成本”兩大經濟指標,用以考量各企業領導的經營業績,產值只能升不能降,成本只能降不能升,否則領導的獎金和前程就會出問題。這兩個指標就像兩個緊箍咒緊緊箍在企業領導者和全體員工的頭上,而且鐵路企業的經營指標一旦確定基本不變,無論發生天災還是人禍,絕不調整,僵化至極。
鐵路企業的上上下下一年四季都在這兩個數字奔波,而實際上有些年份遇到特殊情況根本就無法完成指標,比如2010年農民拒不賣糧,就導致一些糧食公司無法完成營銷任務,還有一些鐵路工廠受到路外企業的沖擊也無法完成鐵路配件的生產與銷售任務。而完不成指標就會影響領導的前程和利益,逼迫多數企業不得不虛開發票虛構產值,殊不知當前社會吹牛是要上稅的。
綜上所述,鐵路企業作為我國目前為數不多的大型國有企業,經營理念還比較落后,納稅和避稅非常意識淡薄,希望隨著鐵路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逐漸去除這些與現代企業經營不相稱的觀念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