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備用信用證,簡稱SBLC( standby letters of credit),是指為貸款的融資或者保證償還債務這一目的,而不以清償交易商品貨款為目的所開立的信用證,具有擔保性質。備用信用證是申請人請求開證行對受益人開立的承諾擔保某項義務的書面憑證,當開證申請人沒有履行合同時,受益人仍然可以得到開證行的付款,同時需要受益人提交開證申請人沒有履約或按時履約的相關書面說明,并向開證行開出匯票。因此,我們說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信用證,是一種具備有擔保、支付、融資及系列服務功能的金融產品。備用信用證因為運作靈活、用途廣泛,故在國際貿易中被普遍應用。
一、備用證的產生與發展趨勢
19世紀中葉,美國的聯邦法律及各洲法律均禁止商業銀行提供擔保或保證書服務,禁止銀行不能為客戶的交易行為提供擔保,不能開立保函,規定只允許擔保公司開立保函。于是善于金融創新的美國商業銀行為了拓展業務,逃避法律的約束,采用“擦邊球”的做法,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金融工具,即以企業自己的保證金作為抵押,委托銀行開出信用證,用來代替保函,對國際經濟貿易的行為提供擔保,這就是今天在國際金融領域里深受歡迎并得到不斷發展與完善的一種融資擔保工具——備用信用證。在國際商會頒布的《跟單信用證結算統一慣例》中,提到了可以適用各種版本UCP跟單信用證結算統一慣例的備用信用證。經過多年的運用發展,備用信用證逐漸演變為一種信用工具,專門為給國際貿易合同提供履約等擔保。
備用信用證源于美國,是二戰后用來代替銀行保證書而發展起來的,后來歐洲及日本等國也紛紛使用,被世界各國銀行廣泛運用于國際貿易活動的擔保。但是在國際貿易中,較之商業信用證和銀行保函,備用信用證為什么會得以廣泛運用和發展?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
與其他商業信用證比較,其一是適用范圍上的不同,備用信用證既適用于進出口貿易也被廣泛用于履約或付款保證;其二是要求付款的單據不同,備用信用證是憑簡單的單據付款,如受益人或第三方出具的證明開證申請人索賠書、違約的文件等有關文件或單據;其三是備用信用證使用的前提是在申請人未按照基礎合同的規定履約時,開證行才會根據受益人的索償要求,憑相符單據按照備用信用證所規定的內容賠付款項。相對于商業信用證,備用信用證用途更廣泛,它不僅用于商品貿易結算,還適用于賒銷交易、履約、還款等的擔保業務。當開證申請人沒有履行義務時,受益人可以行使備用信用證規定的權利,但是備用信用證在開證申請人履約時就變成備而不用的信用證。
與銀行保函比較,銀行保函與備用信用證在實務上有較大的不同,如適用的法律規范和國際慣例不同,開立方式、融資作用、單據要求、兌付方式、生效條件等方面的不同。銀行保函不具有備用信用證中的一些程序, 如向開證申請人之外的其他人提示單據的情形、保兌程序、以開證人自己的名義開出備用信用證等等。同時由于備用信用證適用于各種用途的融資工具, 包含了比銀行保函更廣泛的使用范圍, 在運作程序方面備用信用證比銀行保函更具有商業信用證的特點。
1983年修訂的國際商會第400號出版物《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把備用信用證包括在它的適用范圍之內。1995年12月,《獨立擔保和備用信用證公約》正式通過,并于2000年1月1日起生效。該公約反映了國際貿易實踐中獨立保函和備用信用證運作的基本法律原則,是解釋現在的國際擔保和備用信用證的重要工具。1999年1月1日,《ISP98》(第590號出版物),一項專門用于備用信用證的權威國際慣例正式生效。《國際備用證慣例》是根據備用信用證的特點,在《聯合國關于獨立保函和備用信用證公約》的基礎上,參照國際商會UCP 500和URDG458制定出來的,《國際備用證慣例》使得備用信用證更具國際規范。UCP500則明確說明備用信用證適用跟單信用證的相關規定。國際商會第600號出版物即UCP600,對于備用信用證的適用范圍作了重新修改和界定。有了相關的法律保證,使得備用信用證的運用更加廣泛。
據統計,僅在1998年,全球備用信用證與商業信用證業務量之比高達7:1,此比例呈上升趨勢。全球每年開立的備用信用證金額達5,000億美元。2000年全球備用信用證的總額度約為7,480億美元。由于UCP600對備用信用證做了相應的修改,使其更便于在國際貿易中使用。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僅中國工商銀行的備用信用證業務量就上升了幾十倍以上。現在備用信用證已被廣泛運用于進出口貿易結算、融資擔保、債權債務清償、國際工程承包等國際貿易活動的多個領域中。深受交易雙方的歡迎。從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備用信用證方式開出的信用證額度越來越大,備用信用證的使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因此,備用信用證已成為國際經濟活動中一個重要的信用工具,在世界經濟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備用信用證詐騙的常見方法及其特點
雖然在當今國際經濟活動中備用信用證已成為一個重要的信用工具,被廣泛使用,但它也不是絕對安全可靠的,它也不能完全保證付款和履約,同樣也存在詐騙風險、操作風險等實務上的風險,也有些特殊風險如難以預測的政治、經濟風險等。在中國,大家對備用信用證的認識、了解仍還遠遠不如商業信用證、銀行保函等傳統的金融工具,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還不會合理利用備用信用證來彌補對外交易中的一些不足,對備用信用證的操作程序、運用過程中的風險及其防范措施不甚了解難免遇到備用信用證詐騙的風險。
例如,1998年,曾有發生過一起中國農業銀行河北省衡水中心支行對外開出200張、涉及總金額達100億美元的以“備用信用證”為手段的特大詐騙案,給企業造成了巨大損失。從大量的事例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常見的詐騙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進口備用信用證詐騙
進口備用信用證詐騙是詐騙分子為騙取銀行融資、實際供貨商的貨物或進口商定金,采用誘惑欺騙的方法,以向進口企業提供緊銷商品為借口,誘使買方銀行開立不可撤銷備用信用證。進口備用信用證常用的詐騙具有以下特點:endprint
1.詐騙分子為誘惑買方企業向銀行申請開立備用信用證,最常用的理由就是提供緊缺商品或可提供其他優惠條件。
2.備用信用證的付款期通常以遠期一年為限,是基于買賣雙方所簽訂合同的。
3.一般情況下,詐騙分子會提供所謂的備用信用證標準格式,并要求買方指示銀行按其開立,且在信用證中還特別規定受益人由其指定。
4.詐騙分子以詐騙巨額款項為目的,所以備用信用證的金額一般較大。
5.受騙方不僅包括國內進口企業、銀行,還有外方的實際供貨商等。
(二)出口備用信用證詐騙
是指詐騙分子打著正常貿易的旗號,以向我方提供出口付款保證為名,在所開備用信用證中故意添加某些對出口商非常不利或者制約出口商主動權的“陷阱條款”,玩弄花樣,企圖騙取出口商的出口貨物或履約金。這種詐騙常常具有如下特點:
1.所開備用信用證帶有對賣方的不利條款或陷阱條款,制約了出口商的主動權。
2.申請人要求受益人向其指定代表支付合同金額或開證金額的一定比例履約金。
3.詐騙分子以向出口商提供付款保證為名,通過銀行開具備用信用證。
4.申請人串通開證行不擇手段地拒付出口貨款,使出口商貨、款兩空,受害方主要是中國內地出口企業。
(三)引資、融資備用信用證詐騙
引資、融資備用信用證詐騙主要是詐騙分子打著“國際財團”的牌子,以幫助地方政府引進外資為借口,誘使國內銀行開具備用信用證,借以在國外招搖撞騙,或者穿著“外資企業”的外衣,以合作投資為理由,偽冒國外銀行的備用信用證,以此作為融資保證,企圖騙取我方銀行的融資或貸款。例如,2007年歐洲某不法分子通過熟人介紹找到云南某縣銀行負責人,自稱是“某國際財團”的代表,可以幫當地政府引進巨額資金,支持地方經濟建設,但條件是該行必須開出以“某國際財團”為申請人的大額備用信用證,并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續費。由于該縣地處偏遠,經濟不發達,難以引進外資,且A行負責人素質不高,求財心切,竟然不顧后果,以該行名義開出了總額為100億美元的備用信用證,讓不法分子到處招搖撞騙,造成了極壞影響,也嚴重損害了銀行的聲譽,令人震驚。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這種詐騙常常具有如下特點:
1.詐騙分子聲稱背后有“國際財團”的支持,可以為國內引進大筆資金,或者以“外資企業”身份出現,尋求合作投資伙伴。
2.詐騙分子巧舌如簧,以引資為借口,誘使國內銀行出具備用信用證,或者以合資為理由,不擇手段地偽冒國外銀行的備用信用證,且金額巨大,以詐取暴利。
3.詐騙分子施以小利,千方百計拉關系、托熟人,試圖通過地方政府官員出面促成其事,而本人則在幕后操縱指揮。
4.詐騙分子有時會用國外銀行開立的偽造備用信用證作為抵押,或利用中方銀行開具的備用信用證進行詐騙,騙取中方銀行的貸款或融資。
5.受騙者包括國內企業、地方政府官員和銀行。
三、利用備用信用證常見詐騙做法的防范對策
根據中國在運用備用信用證過程中被詐騙的種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出,除了出口企業是詐騙分子的主要行騙對象,受害者還涉及出口方的銀行和其他行業企業。為了避免備用信用證運用中類似的詐騙案,各方應密切配合,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具體防范對策如下:
第一,對于出口方銀行來說,必須慎重選擇和了解客戶的資信情況,若是大額來證還應該要求開證行加押予以證實,必須認真地核查備用信用證的真實性,以掌握開證行的信用情況。為防假冒和偽造,對于電開形式的信用證及修改書,應該及時查核密押是否相符;應該對照銀行年鑒詳細地分析比較開證行的名稱、地址和資信情況等,若有疑點,應盡快向開證行或代理行查詢,確保開證行的可靠性、信用等級及備用信用證的合法性、真實性。根據《統一慣例》的規定,通知行有責任合理謹慎地核查備用信用證表面的可靠性、真實性,為避免損失,在必要時可以動用禁制令來處理相關的詐騙事件。
第二,出口企業必須慎重選擇貿易伙伴。應盡可能通過正規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和實地考察等正式途徑來接觸和了解客戶,特別是在尋找貿易伙伴和第一次貿易機會時,對于不明資信情況或資信不好的客戶,應謹慎與其交易。對于信用級別極低的貿易伙伴,企業應委托國家駐外機構如領事館、企業駐外機構或銀行等國外有關咨詢機構,對客戶進行資信調查,這樣才能簽約之前做出正確的選擇,以免給企業和國家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第三,雖然出口企業和銀行對于備用信用證的審核項目不同,但雙方均需對信用證進行認真審核。企業審證主要側重來證中的具體條款,銀行審證則重點在于來證的風險性、有效性。一經發現來證中含有不利條款,應盡快與銀行和國外客戶聯系并進行修改,或及時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
第四,國內企業在與外商簽訂合同時,既要考慮國家的利益,又要兼顧企業的利益,做到合理、平等、謹慎地確定合同條款。在洽商過程中,一切有損于國家和集體利益的不合理、不平等的條款,均應及時合理地拒絕,若有疏忽就會中了對方圈套,給國家和企業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第五,政府部門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的政府部門,要謹慎行事,不要好大喜功,不能以引進外資的多少作為政績的評判標準,給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機,使用備用信用證以引資、融資等名義進行欺詐,給國家和企業造成巨大損失。
第六,銀行和企業雙方還應密切配合,聯合對外。在運用備用信用證中,為保證業務順利開展,銀行和企業雙方應有統一對外的意識,相互配合,互通信息,以防國外詐騙分子利用出口、進口備用信用證詐騙。若發現詐騙分子的任何異常,應立即查找跟蹤,不放過蛛絲馬跡,做到有理有據地懲治犯罪分子,保證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和企業的實際利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