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心
摘要:
制版,它有一個自己的圖示方式,而這種圖示方式是怎樣被我們所認識,并深入到我們的符號識別體系當中去的,這本身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并不像我們去談的一個具體的實物,可以通過抽離的方式去研究它承載的本體和發展線索。
關鍵詞:制圖邏輯;傳播;制圖機制
一、版畫制圖邏輯
雖然在西方,機械代替了手工,照相機的誕生也漸漸消解了刻版的制圖方式,然而當時圖像的生產方式依然是以制版印刷為主。照相機是一個再現機制,而版畫圖像生產是具有詩性的,它是對再現機制修正后的一個呈現,修正了文字語言(文學)對于形象的圖像基底。也就是說,版畫的制作方式是跟人發生了關系了的。我們討論形象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我們看到的實物它本身是怎么樣的,它本身的存在。第二,通過我們去觀察它,在我們的意識觀念生成之后它變成了什么。第三,通過文字去描述這個形象,再轉換成圖像。語言和文字跟這個實體它本身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在我們和這個實體之間,有所謂的識別中介,(比如一個人跟另一個人說石頭,他的腦子里會產生一個石頭的形象,或者是產生石頭這兩個字。這個字和石頭和形象已經被轉換掉了。轉換成了什么,轉換成了描述。這種描述要通過語言來產生,而語言產生的又是信息,這種信息又重新回到了文字和圖像。這個過程比我們去模仿一個事物,更復雜,所牽連的過程更多。模仿一個事物是一個行動的過程,而去傳播一個信息是一個制版的過程,這個信息必須具有目的的準確性才能起到作為信息的價值。所以作為制圖是通過這所有的體系建立起來的制圖邏輯。
這個制圖過程本身是一個創作過程,它本身并不是說如何去再現一個實體,而更多的是有目的的信息生產作為有形象的制圖。比如說,我們曾經制造的報紙,它是用制版的方式,有圖像也有文字,但它的圖像往往是被文字這種文學性所牽制的。然而,圖像學在研究到今天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逃離出這種圖像對文字的修正,讓這種制圖圖像脫離出來,形成一個真正的通過意識機制直接再現的語言識別過程。比如在新興木刻的時候,人們創作圖像,更多的是再現圖像本身的價值(圖像信息和立場),而不是通過文字和文學的方式成為文學的附庸,這個時候圖像更直接的識別價值大于這種文字被轉換過的語言修飾,這種轉換本身又具有語言性。就是說,為什么到了新興木刻之后,版畫被納入藝術創作的范疇,可以來傳達主體的意圖和信息,這個時候的版畫,它跟印刷的關系就出現了很大的分離,而人們的識別主體又已經在這個機制里面形成了本身的認知機制。這種本身的圖像生產不會具有障礙性,包括后來雖然說技術邏輯到了新興木刻之后停滯,它不再因為印刷而去生成版畫的這種媒介機制,而更多的是作為主體欲望去生成的圖像生產。由此,這種信息淪為了審美的一個體系當中去了。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今天的圖像生產又有了更直接的工具和技術,新的制圖方式已經產生(比如,電視機,網絡,手機,以及其他信息媒體),讓這一門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主導傳播與媒介的技術生產失去了它的媒介價值而被機械所代替了。今天我們在生產一個圖像的時候,也許就是動一動鼠標弄一弄照相機,這么一個問題。
二、識別心理
作為版畫的創作領域,已經停留在一個非時間線性的邏輯里面。而曾經的這種制版方式和識別方式,又在今天的共知系統當中完成了一套圖像識別邏輯,這套邏輯從本體在今天無法從形象上去再現它,而更多的它本身是一個抽象識別的精神概念。這個就跟人的生存觀念和精神觀念與形象的識別機制有關系。這種識別機制在信息與傳播,及文字語言時期已經形成,所以我們今天所談到的圖像與制圖方式,在我們的精神機制里面已經無法分離并且根深蒂固。就如精神分析在討論一個人的意識形成,是跟他的生存維度發生很大的關系,一個人生存在某一個固定的地形維度里面,那么就會生成這種地形維度所產生的信息所形成的觀念和文化意識,也就形成了所謂信息和認知圖像的方式。所以在圖像維度討論今天我們的共知識別邏輯,作為精神觀念以及認知方式,也是有意義的。作為這種共識邏輯當中傳播意義,并不是在媒介機制上發展的,而是跟它的生態系統所產生的生存狀態有關的。版畫這種圖像和制圖機制,在傳播中也形成了它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也形成了今天我們的識別方式。
三、結語
版畫圖像與它的制圖機制,在傳播中形成了自身的生態系統,而這個生態系統也影響著今天我們對于符號信息的識別方式。如今,在當下大眾文化中,不論是當代藝術,設計,還是泛文化的大眾領域,以及文化心理,都有作為傳統視覺藝術的版畫圖像的存在,版畫以它本身的圖像形態進入我們的日常。作為版畫的圖像已經通過其他媒介方式進行生產傳播,而這些媒介也成了新的版畫式圖像生產傳播機制。
【參考文獻】
[1]鮑里斯·格洛伊斯.走向公眾[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