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銳
為生命注入血性
——當代少兒閱讀視野中的黑鶴動物文學
○湯 銳
讀黑鶴的動物文學,耳畔仿佛響著一支悠揚遼遠的馬頭琴曲,渾厚、深沉、熾情。密密的森林、無邊的草原、營地、篝火、奶茶、 氈包、羊群、牧羊犬、牧人、長鞭、套馬桿等,所有這一切,在黑鶴的筆下都有細致動人的描繪,構成一幅幅五彩斑斕的游牧文化的美妙生態畫卷,彌漫著草原文化特有的蒼涼詩意、淳樸人情和野性氣息。

人與動物的故事,全世界到處都有,而能夠通過人與動物的故事來記錄一種文化的興衰、反映一個時代的變遷,這樣的故事還不太多。黑鶴那些關于蒙古牧羊犬和鄂溫克馴鹿的故事,把對古老的游牧文化的探索和緬懷、對草原森林大自然原始生態的深度體驗,與對當代社會紛繁嘈雜現實的思考混合在了一起。在述說牧羊犬和馴鹿的故事的同時,作者也在述說古老的游牧文明與現代文明碰撞交融過程中的種種無奈和“疼痛”,對這些“疼痛”體驗最深刻的并不是人類,而是那些與游牧文明血肉相連的精靈般的動物。譬如,脫胎于游牧文明時代的牧羊犬,當它們從其祖先狼族化身為異種之際,它們就成了人類游牧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它們與狼的區別就在于它們的血液里流淌著守護的責任,它們在游牧文化中找到了價值歸屬感,它們是游牧文化的皈依者,也是游牧文化不可或缺的符號之一。它們與游牧文化中的人類是相依為命的,它們與這些游牧民族相互守望、共同營造出了一種生活方式。
只有那古老的游牧文化才與這種骨子里充滿荒野氣息的生命形態相匹配,無論從審美角度還是道德角度,它們都是人類社會的一面鏡子,反襯和審度著人類的優點與弱點。這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平等對話,一種生命如天平一樣量出另一種生命的分量和成色。
譬如黑鶴的力作《黑狗哈拉諾亥》,不厭其煩地詳細描寫一對黑色牧羊犬成長的過程,把一個生命種群的特質魅力描寫得入木三分,它們強悍的生命力及其難以言說的魅力,除了來自祖先的遺傳,更來自它們與人類難解難分的糾纏,與人類文化進程的糾纏。比如那些出生不足一個月的狗崽們被按照鄂溫克族古老的傳說殘忍地進行優勝劣汰的生存考驗、激發野性,而后又在整個成長過程中一直不斷地與森林文化、草原文化打交道,與各種不同品性的牧人打交道,屬于人間的恩怨情仇與來自荒野的原始呼喚相互作用,兩只同胞牧羊犬兄弟,終遭一喜一悲截然不同的命運,哈拉在牧場上與布勒一家和諧共處同享天倫,而諾亥在城鎮里處處碰壁、徘徊、抗爭、永失自由直至生命,這無疑是對游牧文化的衰落給牧羊犬帶來滅頂之災的一聲嘆息。在黑鶴的其他動物文學作品中,也貫穿著這樣一種對生命本體的尊重、對生命價值的感悟,以及對人類文化興衰更替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看,那是對帶有遠古和蠻荒氣息的古老文明的鉤沉和眷戀,用文字和情感將那些正在漸漸遠逝的文化形態制作成美學標本,奏一曲動人的挽歌。

黑鶴的動物文學,顯然超越了“兒童文學”的概念范疇,但并不妨礙其出現在少年兒童的閱讀視野中,正如湯姆·西頓的動物小說、椋鳩十的森林散文、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芬歷險記》、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等,是可以存在于讀者一生的記憶中的。我尤其關注黑鶴的這些動物文學給孩子們帶來的究竟是什么。
對于浸潤于充滿嘈雜商業氣息的城市文化之中的少年兒童來說,黑鶴的作品描繪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異質文化圖景,這圖景帶給當下少兒的不僅僅是好奇心的滿足,而且有草原文化特有的蒼涼詩意、淳樸人情和野性氣息,拓展著他們初出茅廬的審美體驗,拓展著其認知視野,拓展著其精神世界的廣度與深度。
黑鶴有一雙獵人的眼睛和細膩神經,又是一個激情充沛的敘述者,他用大量極富“現場感”的細節,對蒙古牧羊犬這一生命體的繁衍生長、種群進化的過程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展示了幼小的生命是如何在嚴酷環境的物競天擇之中成長起來的,它們從出娘胎就必須經受一連串的生死考驗與磨難,必須像它們的父輩一樣,不畏嚴寒、忍耐饑渴、情深義重、勇敢地搏擊進犯的狼群,才能成為最優秀的牧羊犬、成為草原之王。黑鶴筆下通篇在強調一種血性的東西、野性的東西。血性是無所畏懼、有所擔當、百折不撓、不輕易屈服,野性則是身心向大自然洞開、天性自由舒展。這一切,對今天的孩子們不啻為一種深刻的生命教育、磨難教育,由內心深處激發出對那些歷經磨難之生命的敬畏與禮贊,領悟到唯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力才能夠成就強者。
從文明變遷的角度看,我們的漢族文化,特別是自儒家文化、 士大夫文化作為正統以來,更多偏向于“靜修”“內省”“中庸”,漢族少年不論男女,統統以文靜敦厚為美,天性自幼受到壓抑,這是一種文弱的文化,野性不足,血性也不足。而當代的應試教育體制和30年來的獨生子女政策更是雪上加霜,尤其男孩的文弱已經達到讓人忍無可忍的地步,人們甚至在媒體上發出了“拯救男孩”的呼聲。黑鶴的動物文學充滿激情和血性,挾帶著濃烈的原始荒野的氣息,這與傳統兒童文學過多溫柔的搖籃氣息形成鮮明對比,在少兒的閱讀視野中保持一種生態平衡,讓少兒在接受淺吟低唱熏陶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這樣一種激發人血液中潛藏的原始生命力的審美力量。
(作者為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