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任敬
藝術與人文的光影傳承
——評《影像中國與中國影像——百年中國電影藝術發展史》
○羅任敬

《影像中國與中國影像——百年中國電影藝術發展史》,胡星亮主編,北京文學出版社 2014年6月版,68.00元。
1895年末,光影魔術般地活躍在白色幕布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之癡迷。從此,被稱為“第七藝術”的電影誕生了。如今,電影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電影早已成為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電影是社會的、時代的、民族的、人文的。在中國,身為舶來品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見證了國家由衰敗走向復興的歷史。百年中國電影藝術的發展歷程,厚重,深刻,輝煌,亦曾掙扎。然而,內地學者對百年來中國電影藝術演變脈絡的史料梳理和理論總結,似乎尚未達到應有的深度和廣度。因此,當閱讀胡星亮教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影像中國與中國影像——百年中國電影藝術發展史》之際,筆者甚覺欣慰。
2005年,中國電影迎來了百年華誕。因此,近年來陸續有一些著作從電影產業、電影與政治的聯動效應、當代電影的時空語境、電影史學史和史學范式、電影史研究的歷史語境等角度,對中國電影發展史進行了闡述和研討??梢哉f,在內地,中國電影史的研究呈直線遞增的狀態。然而,國族電影史的撰寫工作本身是存在著諸多困難的,史料的收集和梳理,特別是闡釋的角度和立場等,均極具挑戰性。為避免使電影史的研究陷入某種觀后感或影片導讀的表述誤區,著者必須在熟悉大量電影文本的前提下,準確地找到切入點和創新點,并在此基礎上,還要防止由于不當的理論探討而造成的論述錯位及偏題。此外,電影“史”的研究,也令著者和讀者難以忽視電影發展的各個時間節點及其內在的邏輯關聯,這就要求著者還須將知識面拓展至電影之外,擁有宏觀的視野和高屋建瓴的學術胸襟。

《影像中國與中國影像——百年中國電影藝術發展史》一書,是“光影論叢”這套叢書中,第一本涵蓋了中國兩岸三地電影藝術發展史的力作。整部書力求突破此前中外學人在中國電影史撰寫領域所形成的窠臼,而且具有非常鮮明地張揚學院派的立場和價值觀,立足于影像本體,從藝術審美、人學內涵、世界視野的高度,對百年來中國電影藝術創作進行了翔實、深刻而犀利獨到的論述。
電影是一門現代藝術,在電影學研究領域中,分布著電影史、電影美學、電影符號學、電影社會學、電影文化學、電影心理學等眾多學科,學科之間亦相互交融、互為補充?!队跋裰袊c中國影像——百年中國電影藝術發展史》一書著者認為,在藝術電影、意識形態電影、商業娛樂電影等多元電影形態中,藝術電影處于更加重要的位置。該書明確認同“電影是藝術”的審美評判,這為整本書的論述奠定了理論基石,亦彰顯了該書學院派的學術立場。
百年中國電影藝術發展史有幾個重要的節點。該書緊扣以下這些重要的節點,結合具體的歷史語境,對百年中國電影藝術在不同階段的嬗變展開了深入的研討:
1905年——中國人拍攝的第一部電影誕生;
1921年——中國第一批長故事片誕生;
1930年——中國電影“轉向”與左翼電影潮崛起;
1937年、1949年、1966年前后,由于歷史社會原因,相繼出現“抗戰電影”、“十七年電影”和“‘文革’樣板戲電影”,在此期間,中國電影藝術在徘徊中曲折發展;
1979年——中國電影傳統復歸并展開新的探索;
1993年——中國電影體制改革;
2001年——中國電影產業化政策推進。
此外,在臺灣電影板塊中,1956年、1963年、1965年、1982年及1987年前后,分別出現“臺語片”“健康寫實主義”“愛情文藝片”“臺灣新電影”和“后新電影時期”;香港電影板塊在1909年、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1979年,分別出現粵語片、武俠電影、真功夫電影、“新浪潮電影”等。由此,著者清晰地梳理了百年中國電影創作的發展進程,并揭示出不同時期或區域中國電影創作的風貌、特征與得失。
該書最突出的一大貢獻在于,著者悉心地對每一階段的電影藝術特征及其傳承,和每一代導演群體的藝術創造,以詳略有致的梳理和概括。整部書重點突出、脈絡清晰、導向明確、思路獨特,有助于讀者把握中國電影藝術發展的來龍去脈和本質特征。每一代導演群體的藝術追求和成就,均在不同章節,被納入“電影觀念”、“審美追求”、“藝術創造”這三個核心范疇之中,予以詳盡的闡釋。在分論部分,作者將每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導演及其作品,逐一進行認真剖析,以小見大,在細致的文本解讀中展開導演藝術特色與風格的論述。
在著者的引領下,百年中國電影的歷史發展線索呈現得更為條理化、明晰化,百年中國電影的審美創造和藝術流變及其所形成的電影藝術傳統得到了系統、深入的闡釋,這是對百年中國電影史的一次獨具慧眼的梳理和深刻而睿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