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莉
摘 要:本文結合高職基礎英語教學的現狀以及溝通式教學的特征,提出了將溝通式教學法靈活地運用到基礎英語教學中的建議,從而真正幫助學生實現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目的。
關鍵詞:溝通式教學;高職;基礎英語;教學
溝通式教學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于19世紀70年代后期提出并運用于英語教學領域,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使用英語進行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在溝通式教學中,教師著重于聽、說、讀、寫四種基本技能的訓練,從而真正達到互動的目的。在當前中國高職高專英語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仍舊是沿用著傳統的英語教學法,比如,文法翻譯法 (Gram
mar-translation method),注重運用語法與翻譯;任務型教學法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通過給學生設置情境完成語言學習任務;以及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強調模仿和記憶等。而對于大多數高職高專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而言,英語學習目的是能夠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靈活運用到不同的生活交往中去。因此,如何幫助學生通過基礎英語課程的學習,掌握語言交流的技能,從而真正實現使用英語進行溝通的目的,是教師應該考慮的首要問題。在高職高專基礎英語教學的不斷探索與改革中,筆者建議結合基礎英語教學現狀與學生學習目的,將溝通式教學法靈活運用到基礎英語教學中去,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達到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最終目的。
一、基礎英語教學現狀的分析
(一)教育背景的現狀。眾所周知,中國教育是以應試教育為中心。衡量學生最終取得成功與否的標準,大部分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因此,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過于強調死記硬背,而不是發掘自身興趣積極地進行互動與交流。
(二)英語課堂的現狀。在當前高職高專基礎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還是強調以教師講授為中心。首先,在中國特殊的教育文化背景下,教師的權威是不容挑戰的。其次,大多數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課堂上顯得較為被動,專注于“聽”,而不情愿去“說”。第三,教師除了適時引導,在教學大綱的要求下,不得不嚴格把控課堂時間。因此,教師成為了課堂的主導,而學生只是被動的去聽,記錄,偶爾給出回應。
除此之外,英語教材的選擇與使用也應該切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實際目標。部分基礎英語學習材料偏重于讀和聽,而忽略了說和寫的重要性。而學習內容的編排,有些過于偏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溝通式教學的特點
(一)注重培養學習者的溝通能力。根據溝通式教學的定
義,培養學習者的溝通能力是溝通式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置特定語用情境,要求學生完成互動任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達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目的。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使用語言交流的流暢性與正確性,但是如果二者無法同時實現,語言的流暢性則更為重要。在溝通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學會如何通過有意義的互動與交流達到完成特定任務的目的,而不是過于強調死記硬背。
(二)注重課堂活動設計以及課堂管理。在溝通式教學中,課堂活動通常是采用小組討論(group work),配對(pair work)等方式來進行的,具體的語言類活動有:角色扮演(role play),預測(prediction)以及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等方式。因此,合作學習在溝通式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合作學習能夠創造一個較為放松的環境從而更好地達到學生間的互動。另一方面,對于學習比較被動并且性格內向的學生而言,在老師提問之前給予機會進行小組討論進行得出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三)注重教學材料的真實性。使用真實的教學材料能好地幫助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主動性,也就是說,材料的使用需要切合學生的興趣、經歷以及社會背景。在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根據文化背景,選擇適合學生需求的真實材料進行教學。使用真實材料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比如,在導入(Lead-in)環節,教師可以運用學生的先前知識或者已有經歷(schemata knowledge)激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預測,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溝通式教學強調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中心。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法,教師在溝通式教學中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扮演著觀察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在溝通式教學的課堂中,學生自主進行學習交流,教師則是觀察學生的行為,在學生提出疑問或者遇見困難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引導,給學生創設特定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因此,綜合考慮目前高職高專基礎英語的教學現狀與溝通式教學的特點,如何將溝通式教學運用到目前基礎英語教學中去,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以培養溝通能力為目標,適度調整教學方法。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由于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基礎較為薄弱,教師若在課堂上一味要求學生進行溝通而不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補充,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教師首先要考慮學生是否具備了能夠用英語表達想法以及喜好的能力。如果學生缺乏基本的語法及句法結構知識的能力,那么無法連詞成句更不能表達出基本的意思將會成為他們交流的阻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或者根據不同的課程目標,適度地進行教學方法的調整。另外,在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教師可以根據所學知識設置學生互動的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溝通的目的。第二,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多數高職高專學生都已經習慣了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說,學生聽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性,無疑會大大的影響到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教師一味的傳授知識,對于基礎比較好,并且積極性容易被激發的學生而言,能掌握他們所接收的知識;而對于基礎薄弱,性格內向的學生,則會造成一知半解,甚至產生“課堂靜默”的現象,如此惡性循環,極大地挫傷了這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放手讓學生來主導課程學習。教師為課程設置目標,在每個環節給學生設置特定的任務,采用分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分組過程中,教師要首先考慮在同一組中,保證學生能力的平衡,也就是說,既要有基礎比較好的學生,也要有基礎比較弱的學生。因為基礎好的學生能夠在活動過程中給予基礎弱的學生幫助和指導,同時也能夠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除此之外,作為觀察者和引導者,教師也應該密切關注學生的行為。如果學生不愿意交流,那么教師應該進行適度地引導,通過降低問題難度,或者轉換方式進行切入等。再者,教師在和學生進行互動或者獲得學生信息反饋的過程中,適度地鼓勵和表揚能夠大大地激發學生積極性以及增強學生自信心。第三,以學習目的為前提,教材選擇與學生興趣相結合。作為學生上課使用的材料,教材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教材為學生設置了特定的學習情境。因此,教材若能與學生的年齡、經歷以及文化背景相結合,將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取得有效的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將溝通式教學與目前教學現狀相結合,在教學中適時適度地靈活調整教學方法,從而幫助學生真正實現學習英語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陳奎熹.教育社會學研究[M].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2. 137-138,155-156.
[2] 王家瑾.從教與學的互動看優化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教育研究, 1997,(1).
[3] 亢曉梅.師生課堂互動行為類型理論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 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