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紅
摘 要:我國對汽車電子產業進行全方面的研究,對汽車電子產業的現狀、未來發展趨勢以及產業關鍵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研究,我國對未來汽車電子企業制定了完善的經營戰略,正確指導我國汽車電子產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汽車電子技術;發展趨勢
1 中國的汽車工業與汽車電子工業的發展
1.1 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
我國的汽車產業,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從解放初引進蘇聯技術到改革開放后引進歐美生產線,從八十年代初大量依賴進口到九十年末國產車成為市場主流,前后經歷了五十多年的時間。1999年年底,我國汽車生產能力超過250萬輛,汽車產量從1980年22萬輛快速增長到1999年的183.2萬輛,居 世界第9位,到2005年我國全年汽車產量累計570.77萬輛。
1.2 汽車電子技術的發展
當前,汽車電子技術進入了優化人-汽車-環境的整體關系的階段,它向著超微型磁體、超高效電機以及集成電路的微型化方向發展,并為汽車上的集中控制提供了基礎。汽車電子技術成就汽車工業的未來,未來汽車電子技術應在以下幾方面進行突破。
2 中國汽車電子產業概況
2.1 電子控制噴油裝置
在現代汽車上,機械式或機電混合式燃油噴射系統已趨于淘汰,電控燃油噴射裝置因其性能優越而得到了日益普及。電子噴油裝置可以自動地保證發動機始終工作在最佳狀態,使其在輸出一定功率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節油和凈化空氣。經過實驗并修正得到發動機最佳工況時的供油控制規律、事先把這些客觀規律編成程序存在微機的存儲器中,當發動機工作時,根據各傳感器測得的空氣流量、排氣管中含氧量、進氣溫度、發動機轉速及工作溫度等參數,按預先編好的運算程序進行運算、然后和內存中的最佳工況的參數進行比較和判斷再調整供油量。這樣就能夠使發動機一直處于最優工作條件下運行,從而使發動機的綜合性能得到提高。
2.2 電子點火裝置(ESA)
它由微機、傳感器及其接口、執行機構等幾部分構成。該裝置可根據傳感器送來的發動機各種參數進行運算、判斷,然后進行點火時刻的調節,這樣可以節約燃料,減少空氣污染。此外,新型發動機電子控制裝置還有自適應控制、智能控制及自診斷操作等。一般認為,發動機電子控制裝置的節能效果在15%以上,而效果更明顯的則是在環境保護方面。
2.3 電控自動變速器(ECAT)
ECAT可以根據發動機的載荷、轉速、車速、制動器工作狀態及駕駛員所控制的各種參數,經過計算機的計算、判斷后自動地改變變速桿的位置,從而實現變速器換擋的最佳控制,即可得到最佳擋位和最佳換擋時間。它的優點是加速性能好、靈敏度高、能準確地反映行駛負荷和道路條件等。
2.4 防抱死制動系統(ABS)
該系統是一種開發時間最長、推廣應用最為迅速的重要的安全性部件。它通過控制防止汽車制動時車輪的抱死來保證車輪與地面達到最佳滑動率(15-20%),從而使汽車在各種路面上制動時,車輪與地面都能達到縱向的峰值附著系數和較大的側向附著系數,以保證車輛制動時不發生抱死拖滑、失去轉向能力等不安全的工況,提高汽車的操縱穩定性和安全性,減小制動距離。
2.5 電子轉向助力系統
電子轉向助力系統是用一部直流電機代替傳統的液壓助力缸、用蓄電池和電動機提供動力。這種微機控制的轉向助力系統和傳統的液壓助力系統比起來具有部件少、體積小、重量輕的特點,最優化的轉向作用力、轉向回正特性,提高了汽車的轉向能力和轉向響應特性,增加了汽車低速時的機動性以及調整行駛時的穩定性。
2.6 適時調節的自適應懸掛系統
自適應懸掛系統能根據懸掛裝置的瞬時負荷,自動地適時調節懸架彈簧的剛度和減震器的阻尼特性,以適應當時的負荷,保持懸掛的既定高度。這樣就能夠極大地改進車輛行駛的穩定性、操縱性和乘坐的舒適性。
2.7 常速巡行自動控制系統(CCS)
在高速長途行駛時,可采用常速巡行自動控制系統,恒速行駛裝置將根據行車阻力自動調整節氣門開度,駕駛員不必經常踏油門以調整車速。若遇爬坡,車速有下降趨勢,微機控制系統則自動加大節氣門開度;在下坡時,又自動關小節氣門開度,以調節發動機功率達到一定的轉速。當駕駛員換低速擋或制動時,這種控制系統則會自動斷開。
3 總結
汽車工業與電子工業的不斷發展,在現代汽車上,電子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汽車電子化的程度也越來越高。汽車電子技術是汽車技術與電子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可以說,今天的汽車已經進入電子控制的時代,而這一切都依賴于電子技術的發展。國外專家預測,汽車上裝備的電子裝置成本將占汽車整車成本的15%以上。汽車將由單純的機械產品向高級的機電一體化產品方向發展,成為所謂的“電子汽車”,這已經是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李樹翀.汽車電子仍是中國電子產業亮點[J].汽車與配件,2007年34期.
[2]張世榮.汽車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亞寧,董小瑞.汽車電子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展望[J].機械管理開發, 2007年01期.
[4]陳志恒,胡寧.汽車電控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