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蘭 羅佩 譚璐璐
摘 要 加強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環節,更是一項艱巨的政治任務。針對大學生心理特點和社會發展要求,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思想政治教育為重點,開拓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原則、內容和途徑。
關鍵詞 大學生 政治信仰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Enhancement of Political Belief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GUO Xiulan, LUO Pei, TAN Lulu
(School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belief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and it is also a very tough political task.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respect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s guidance, and regar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s the consistent thread. Besides, we ought to focus on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ry our level best to develop the principle, content and approaches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belief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belief; education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繼續奮斗。廣大青年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在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讓青春煥發出絢麗的光彩”。這是黨和國家向青年發出的深情呼喚,也是對每個青年提出的思想政治素質要求。當代大學生是青年群體的代表,其思想政治素質狀況體現著下一代人的精神風貌,加強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不僅是高校人才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更是一項艱巨的政治任務。
1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原則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轉變了傳統政治信仰教育中的社會本位論,強調了遵循大學生政治心理形成和發展規律的重要性,為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指明了方向,是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應該遵循的總原則。
(1)突出主體性。“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必須“以生為本”,遵循大學生政治心理的發展特點和政治信仰的形成規律,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利,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意識到政治信仰是人在社會上生存的一種需要,并主動地將政治信仰與個人發展結合起來,在大是大非問題面前自覺地捍衛科學的政治信仰。
(2)重視系統性。科學發展觀所指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系統觀。在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中堅持系統性原則,一是要注意內容的系統性。民族信仰、國家信仰、政黨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等是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內容,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缺一不可。二是要重視環境的系統性。影響大學生政治信仰形成的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環境,不僅高校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培育方案,還需要社會、家庭的密切配合。
(3)增強現實性。政治信仰的確立與個體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和心理發展與接受規律相關。在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中堅持現實性原則,既要關注現實生活對大學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影響,如社會轉型中出現的矛盾與問題帶來大學生政治認知上的困擾,家長事業發展不順或家庭經濟拮據對大學生政治情感的制約;又要把握大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性在政治信仰形成中的作用,根據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在現實生活中的心理訴求,對不同類型大學生的政治信仰應采取不同程度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
2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把握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內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它以理論層面為主導,統領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層面,構成了一個四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完整體系。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弘揚主旋律。
(1)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加強大學生政治信仰的理論基礎。政治信仰是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形成并得以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優秀文化的遺產,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當今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更加需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打牢政治信仰的主心骨。大學生的政治信仰教育,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指導地位,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馬克思主義信仰從感性升華到理性,并成為觀察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武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行動指南。
(2)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目標,確立大學生政治信仰的發展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近些年來,一些人不顧我國的國情,無視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大肆鼓吹西方的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在大學生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當前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和教育,使大學生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準確把握新時期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和我國發展中面臨的挑戰,不斷深化和豐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
(3)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動力,鑄造大學生政治信仰的靈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也是大學生政治信仰的精神動力。當代大學生理應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己任,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建設、民族振興聯系起來,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投入到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之中,創造無愧于祖國和人民的新業績。
(4)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規范,培育大學生政治信仰的道德基石。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概括了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和針對性。當前社會最嚴重的價值危機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而是中國文化中公民底線倫理的崩潰。在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中,一定要從時代發展的高度出發,引導大學生全面理解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內涵,以實際行動成為社會文明道德風尚的重要踐行者和傳承者,為其政治信仰的確立夯實思想道德根基。
3 以思想政治教育為重點,創新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途徑
從本質內容和根本功能上講,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種信仰教育。高校作為大學生政治信仰培育的主陣地,理應充分發揮其教育的優勢。
(1)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龍頭,發揮教學育人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充分體現當代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的要求,不僅要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學生的頭腦,讓他們深刻理解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發展過程,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所選擇的革命和建設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確性,還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把知識傳授與信仰確立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深入人心,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2)以校園文化為依托,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對學生的價值理念、道德情操、思想內涵和行為模式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多樣性特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政治信仰的潛在作用。如在校園公共場所設置名人雕塑、英雄模型、勵志名言;利用重要節日、重大事件等時機,通過報告演講、文娛活動、競技比賽等方式,開展特色鮮明、主題突出的宣傳教育活動,把校園文化變為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平臺,多層次、全方位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信仰觀。
(3)以社會實踐為載體,發揮實踐育人作用。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在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中,應建立和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機制,并把社會實踐納入到相關課程考核之中,如設置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實踐教學環節,鼓勵學生走出校門,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紅色旅游活動及各種志愿者服務活動。同時,也要拓寬大學生在學校參與政治實踐的渠道,如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讓他們參與校園各方面的事務管理,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政治信仰的重要。
(4)以校園網建設為突破,發揮媒體輻射作用。校園網是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首先,要加強面向全體學生的門戶網站建設。既要高品位地建設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和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和網頁,也要加強網絡監管,做好正面信息的引導和有害信息的過濾工作。其次,要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的溝通互動作用。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通過 QQ群、博客、Web空間等形式參與到大學生的網絡生活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向,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5)以教師素質為表率,發揮教育者引領作用。“學為人師,行為示范。”在大學生政治信仰確立過程中,教師以身作則的行為示范效應不亞于直接的教育,甚至高于所做的講課和宣傳。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在“言傳”之外更應重視“身教”,在臺上講的一定要是真話;在臺下更應對所宣講的是真信、真行,時時處處表現出言行的一致性和表率作用。只有這樣,學生才“信其道,踐其行”,把所接受的教育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
基金項目:《文化強國視域下大學生政治信仰研究》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 [20130025]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社政司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溫海波,孫希國.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體系的構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