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計數據顯示,從已經發布2013年度業績報告的12家銀行不良貸款情況來看,形勢不容樂觀。這12家銀行2013年新增不良貸款總額達到了763.18億元,較2012年新增的303億元增加460.18億元,同比增幅達到151.87%,不良貸款的新增規模和增長壓力加大。
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是不良貸款“重災區”
從12家銀行年報披露來看,2013年銀行不良貸款上升的“重災區”依舊是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兩大行業領域。
工商銀行數據顯示,該行2013年制造業不良貸款達到270.54億元,新增不良貸款46.12億元,不良率為1.82%,較上一年上升0.21個百分點;而批發和零售行業不良率更高達3.4%,較上一年增加1.39個百分點,不良貸款額為267.39億元,新增125.53億元。“批發和零售不良貸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受宏觀經濟影響,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下行,部分批發領域企業資金緊張,零售企業收入和利潤下滑。”工行相關人士分析稱,制造業不良貸款增加的主要原因則是受國內投資和出口增速趨緩、產能過剩壓力增加、市場需求下滑等因素影響,金屬制品、電氣機械、紡織等行業運行壓力大。
招商銀行的年報顯示,該行不良貸款增量77.43%也集中在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兩個行業。
標準普爾銀行業分析師廖強分析認為,中國銀行業的“不良”可能會存在三波:一是出口部門產業整合產生的壞賬,2014年預計有明顯的改觀;二是產能過剩的制造業,是未來2~3年不良貸款出現的重要領域;三是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不良貸款集中發生可能更晚出現。
長三角是不良貸款高發地
銀行高管們對于長三角的情感想必非常復雜。一方面,經濟發達的長三角,仍然是各家銀行需要重點經營區域;另一方面,由于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該地區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已傳遞到銀行業。
以建行為例,年報顯示,建行在長三角的五家一級分行的貸款及墊款余額在全行占比為20.74%,而不良貸款卻占了全行的48%,而在2012年,該比重也只有44.15%。也就是說,建行在長三角的貸款只占全行五分之一,但不良貸款余額卻占了全行近一半。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末,建行在長三角的不良貸款余額為408.44億元,不良貸款率達2.29%。可以說,建行的長三角地區資產質量在建行壓力最重。
同樣的問題工行未能幸免。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末,工行在長三角的四家一級分行不良貸款出現“三升”:不良貸款余額為225.6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09%、占全行不良貸款比重為 24.09%,而在上年這三個數據分別為:154.65億元、0.80%、20.74%。
傳統大行的情況不妙,經營靈活的股份制銀行在長三角地區所受的“傷”也不輕。
中信銀行的不良貸款中,長三角區域在全行中占比就高達52.93%,不良率為2.22%,而2012年占比只有43.04%,不良率為1.24%。2013年招行的不良貸款增量中,有73%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海西地區,其中長三角地區貸款不良率從1.05%增至1.81%。截至2013年末,民生銀行134.04億元不良貸款余額中,就有53.33億元來自于華東地區,占比達39.79%。盡管平安銀行2013年對長三角地區資產質量予以了重點關注,并加大了不良貸款的清收力度,但該行當年新增逾期貸款還是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該行有關人士稱,這主要受該地區部分民營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償債能力下降和上海鋼貿行業貸款風險集中暴露等影響導致。浦發銀行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該行2013年不良貸款仍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特別是江浙一帶。
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加大
銀行新增不良貸款的壓力大增,促使銀行大手筆處置不良貸款。2013年末,12家銀行中,僅興業銀行一家不良核銷同比減少2.34億元至8.97億元,其他11家銀行則大幅加大不良核銷的力度。其中,不良核銷上百億的有3家銀行,包括工行核銷165億元,規模較2012年提高近90億元。此外,建行和交行的不良核銷分別達到118.68億元和118.1億元。
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銀行不良貸款壓力增加,銀行肯定是希望能夠多核銷不良貸款。銀行加大不良貸款的核銷,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首先是為了控制不良率的過快上升,也可以讓銀行財務報表更好看;其次是銀行不良貸款新增壓力加大,存量不良貸款的核銷也是為未來幾年新增不良核銷減壓;第三則是不良貸款核銷可以釋放出一部分撥備回歸利潤。
廖強分析稱,銀行不良核銷力度增大的原因很簡單,不良貸款快速增長,為了避免不良率增長過快,銀行有意愿去核銷,從而控制不良貸款。銀行也有能力去核銷不良貸款,其撥備還是很高的。而且把一部分歷史壞賬核銷掉,是銀行一直想做的事情。
2013年,財政部制定出《金融企業呆賬核銷管理辦法(2013年修訂版)》,放寬了金融企業不良貸款核銷的標準。該辦法已經于今年年初下發,業內認為,這將促進銀行在今年加大不良貸款核銷的力度。
難控的不良貸款
上市銀行陸續公布的2013年報顯示,不少商業銀行在2013年加速了不良貸款的核銷,同時從2013年開始,不良貸款余額以及重點地區和重點行業的不良貸款規模處于上漲趨勢。2014年情況并沒好轉,僅前兩個月,新增不良貸款已達到600多億元,預計第二季度將涌現更多不良貸款。
監管層也看到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加的趨勢,在年初監管工作會議中,也要求著重防范風險。同時,銀監會也要求地方銀監局在抓好共性的風險防控之外,還必須結合當地實際,研究一些本地區有突出表現的區域性、行業性以及單體性風險的防控,如光伏、鋼貿、煤業等。
有專業人士針對提前收貸問題表示,如果稍微有些風險,銀行都爭先收回貸款,那么企業必死無疑。如果在出現問題時,稍微支持一下,企業可能就撐過去了。這些也只能看各家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以及預判能力。
針對銀行“晴天送傘、雨天收傘”的問題,指導意見中特別提到,要防止“一刀切”式的抽貸、停貸、壓貸造成企業資金鏈斷裂。
同時,在指導意見中也特別對產能過剩行業、融資平臺、房地產和鋼貿等重點領域、不良貸款快速上升地區以及集團客戶和小微企業的信用風險進行排查與防控,加強對表內外業務和系統內外業務風險傳遞的監控。要嚴格貸款質量分類標準,充分揭示信貸風險。不要通過移至表外等方式掩蓋不良貸款。
不良貸款的控制難題在其他國家也存在,美國華爾街的金融精英足夠優秀,但銀行的優質客戶畢竟有限,加之在美聯儲放水的背景下,銀行為了把錢放出去,就降低貸款標準。中國要避免類似的情況,就必須管住源頭,讓錯誤配置的產能該淘汰就淘汰,以提高中國經濟的質量,銀行不能再放水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