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平
摘 要:我國農村信用社與“三農”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農村信用社是聯系農民的重要金融橋梁,在支持、服務“三農”上發揮著主導作用,但農村信用社在深化改革以及服務“三農”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分析了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探討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問題
農村信用社屬于農民自愿入股成立的金融機構,根植于農村的沃土中,在支持、服務“三農”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我國農村信用社與“三農”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可以說農村信用社是聯系農民的重要金融橋梁。農村信用社可以籌集農戶的閑散資金,在農村和農業發展需要的時候為其提供借貸等金融服務。當前,農村信用社如何解決好服務“三農”問題,促進農村信用社的持續穩定發展,是國家和社會賦予農村信用社的重要使命。
一、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信用社環境差導致貸款難。當前我國很多農村信用社的借貸環境差,成為農戶貸款難的主要障礙。主要體現在:(1)農戶很難找到擔保。當前很多農村信用社為了保障貸款安全,在農民貸款時一般采用質押的方式,但是一些想貸款的農民沒有存單,有存單的農民不貸款等現象比較普遍,加大了貸款操作的難度。同時某些農戶具備一定的經營規模,符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方向,貸款需求量大,并且有一定的信譽,但在貸款時找不到相應的擔保,只能進行小額貸款,根本無法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2)農業經營具有不穩定性。農業生產的周期長,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很大,存在很大的風險性,在農業貸款時一些工作人員比較猶豫,也不敢多放。同時單個農戶在農業生產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這也決定其抗風險能力比較弱,農業周期長讓農戶收入不穩定,容易出現農戶貸款逾期不還等問題。(3)農村信用社貸款環境差。由于部分農民缺乏信用觀念,將信用社的支農貸款作為騙取錢財的方式,當貸款到手后沒有還款的意識,當信用社來收貸款時就四處躲避,而一些農戶將支農貸款誤認為政府補償款,不知道貸款的真正作用。我國現行的法律在保護債權人方面的力度不夠,在農戶失信后沒有必要的懲罰措施,這些因素嚴重打擊了農村信用社支農的積極性,也讓一些信用社產生恐懼心理。
(二)農民對農業投資缺乏積極性。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一些農民缺乏投資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信用社的資金投入。(1)技術風險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一種全新的農業運營模式,這種方式并非單純的農作物種植,而是一種資金和技術結合的方式。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技術因素直接影響到調整的成敗,但技術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農民最為薄弱的環節。同時很多農民對農業投入缺乏應有的積極性,不愿意進行嘗試,信用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顧慮。(2)市場存在很大的潛在風險。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我國處于初級階段,在實施過程中容易出現把握不準市場行情,或把握不夠,農產品找不到市場、滯銷等問題。一些農產品生產中雖然運用了“公司加農戶”的模式,由公司相關負責人管理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等工作,但是如果公司的決策不當、技術不過關、市場變化大或者出現自然災害等,公司的運營風險也會變成農戶的風險,出現大面積信貸危機。
(三)農村信用社的發展不適應農業需求。在農業結構調整的推動下,農民對資金的需求日益增加,這與農村資金大量流失存在很大的矛盾。我國很多農村資金外流的現象十分普遍,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1)農村信用社數量有限,無法滿足眾多支農點的需求。農村信用社具有貸款金額小、筆數多等運營特點,貸款對象為廣大農戶,面積相對廣泛,一個貸款工作人員一般需要管理很多村莊的貸款業務,工作量比較大。同時近年來一些地方撤消了部分農村信用社,大大加重了農村信用社的支農壓力。(2)農村信用社的結算方式相對落后,嚴重制約了農村信用社的生存和發展。我國很多農村信用社缺乏健全的服務功能,結算方式相對落后,很多儲戶不愿意到農村信用社開戶,或者將存款轉移到其他銀行,導致農村信用社資金大量流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農村信用社的支農力度。(3)農村信用社存在業務單一,服務缺乏創新等問題。在當前的金融運營體制下,農村信用社作為存款貨幣類的金融機構,只能向農戶提供小額貸款或者存款服務,業務形式單一,不能體現出多元化的金融服務理念。
二、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農村信用社應該結合新農村的建設制定總體規劃。農村信用社在發展過程中,應該根據新農村建設的發展需求制定總體規劃,合理進行定位,設計符合農村貸款實際的貸款方案。同時因地制宜,為“三農“工作開拓增收途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支農的主導作用。例如,農訊信用社針對農村在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符合本地新農村建設需求的封閉貸款方案,信用社向農戶發放貸款,用于村民種植、養殖或者建造小型加工廠以及修建冷庫等,這樣不僅可以幫助農戶有針對行的發展農業,還可以在農產品深加工以及倉儲運輸方面取得增值收入,最后可以根據約定采取按月定量還款也就是按揭形式,保證農戶有足夠的資金用于發展。雖然這種貸款方式比較單一,但方便了農戶的農業生產,同時有效緩解了農戶的還貸風險。
(二)農村信用社應該不斷提高自身服務水平。農村信用社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形勢下,應該改變已有的單一服務模式,努力向全面、高效的服務方向發展,以此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求。(1)應該大力引進和培養高素質人才,加強對現有員工的培訓,尤其應該加強對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著力培養和打造熱愛農村信用社工作,并且專業知識豐富、技術過硬、懂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以此不斷提高信用社的服務水平。(2)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農村信用社工作人員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素養和工作責任感,讓他們端正自己的服務態度,明確服務宗旨,充分認識到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性,加強自身學習的緊迫感。(3)做好工作人員的后續教育工作,制定“學習型”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對于文化知識存在缺陷或者業務能力不足的員工,應該給予必要的鼓勵,為他們加油充電,以此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和業務理論水平,滿足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需求,進一步實現信用社結構優化調整的戰略目標。
(三)根據“三農”需求加強金融創新。農村信用社應該結合“三農”的實際需求,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將結算業務作為金融服務中的中間業務,不斷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目前很多發達國家銀行的中間業務越來越多,在銀行總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漸增大,成為銀行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我國的一些國有銀行在進行科技創新的過程中,也在加快發展中間業務。農村信用社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在開展中間業務方面還屬于萌芽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信用社的發展。農村信用社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差距,加大對資金結算這一中間業務的投入,通過開通省轄聯行、全國匯路和增加結算的方式和種類等,提高金融中間業務的收入。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農村信用社應該大力發展代理中間業務,分層次、有重點地開展代理保險、國債等業務,以此不斷擴大中間業務的范圍,為信用社創造更大的收益。
綜上所述,農村信用社是聯系農民的重要金融橋梁,是服務“三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新歷史時期,農村信用社應該結合新農村的建設制定總體規劃,不斷提高自身服務水平,并且加強金融創新,以此促進“三農”工作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邱健,何霽.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J].宏觀經濟管理,2011(02)
[2] 廖國良.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的建議與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201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