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寧
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了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2月份頒布并于次年1月份實施的新《企業會計準則第 30 號——財務報表列報》的主要內容及其與原準則和國際準則之間的差異性所在,從而讓我國企業的財務報表列表具有可比性,進一步實現財務報表列表的規范化操作。
關鍵詞:財務報表列報;主要內容;差異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并在改革開放之后成為了新興且特色的市場經濟國家,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并沒有能夠與國際實現真正的接軌,從而使得我國企業的財務報告質量難以符合國際標準。而作為財務報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財務報表列報來說,它應該是會計信息使用者更需關注的重點所在。因此,為了進一步規范我國企業的財務報表列報,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2月就正式發布并于2007年1月實施了新會計準則體系下的《企業會計準則第 30 號——財務報表列報》。在此,我們把它簡稱為“財務報表列報準則”。由此可見,新會計準則下的財務報表列報的主要內容一定有著重大修改與更新之處。接下來,本文將圍繞著企業財務報表列報展開較為詳細的討論與分析,從介紹其主要內容入手,然后指出其與舊準則以及國際準則間的差異所在,有利于更好的把握新財務報表列報的本質內涵與要求,促進我國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新會計準則下財務報表列報的主要內容
(一)財務報告目標。新會計準則下,我國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主要就是要從財務信息的使用者立場出發,提供出符合客觀環境的主觀性財務會計信息。事實上,財務報表列報準則是新會計準則體系中的一個最為關鍵的組成部分,而財務報告的目標將決阿定著財務報表列報的內容和形式。根據我國新修訂的會計準則,財務報告的目標應該是要能夠為財務會計提供出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等相關的會計信息,可以引導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較為準確的經濟判斷與決策。因而,新會計準則把烏龜財務報告的目標重新界定為“受托責任”與“決策有用”的有機結合體。
根據受托責任觀來說,會計目標應該能夠有利于檢查與評價受托者的責任履行情況。而決策有用觀則認為會計目標應該設定為可以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能夠幫助他們進行科學、有效的會計決策的會計信息。表面上來看,這二者有些矛盾與沖突之處存在。但實際上來分析的話,它們只是各自的側重點有所區別而已。其中,受托責任觀更為適合市場經濟環境還不夠成熟的國家和地區企業,決策有用觀則適用于資本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企業。那么,根據公司股權結構的差異性,我們也會有不同的財務報告目標。在集中型的公司股權結構框架下,財務報告的目標應該更多的使用受托責任觀。而當公司股權結構屬于分散的時候,則應該側重于應用決策有用觀。而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則是財務報告的主要使用者是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們,他們基本上需要根據企業財務報告來進行投資決策。此外,我國財務報告目標還應該為國有資產的評價提供會計信息。因此,在當前“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經濟原則之下,我國企業的會計準則中的財務報告目標應該是主要保障中小投資者的經濟決策利益,同時兼顧受托責任評價所需的會計信息使用方。這就是說,我國目前的企業財務報告的主要目標是決策有用模式,同時兼用受托責任模式。
(二)財務報表列報內容。以上已經分析了財務報告的主要目標,而這將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財務報表列報的主要內涵。我國新會計準則進一步規范了我國財務報表列報準則,即根據新會計準則的新規定,我國企業的財務報表列報基本上是由總則、基本要求、資產負債表、利潤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以及附注六個章節組成。在第一章中,主要規定了準則的目標、依據以及財務報表列報應涉及到的內容與一些特殊要求。在第二章中,主要規定了財務報表列報的基本要求。第三章則是關于資產負債表問題,第四章是利潤表問題,第五章是所有者權益問題,最后一章就是附注部分。
總則中明確要求財務報表列報要能夠保證同一企業不同期間和同一期間不同企業的財務報表相互可比性。在第二章中,基本要求中指出了財務報表列報的編制過程中,應該要從持續經營、一致性、重要性、抵銷、可比信息、應披露內容、涵蓋期間等幾個方面進行較為詳細的規定與界定。持續經營就是說企業應該根據實際的交易與事項編制財務報表,并在不同的會計期間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并對重要性進行衡量與區分,抵消時應該區分不可以抵消和不屬于抵消的部分,還要提供具有可比性的會計信息與數據,并對其進行財務報表的說明,披露的內容應該有企業名稱等,在時間上應該根據年度來進行財務報表的編制。在第三章中,資產負債表這個部分中,主要包含了流動資產、非流動資產等方面的項目內容。利潤表這一章中則主要對財務報表列報中所應該單獨列舉出來的費用類型與項目進行了明確。而在第五章的所有者權益中,主要明確了相關權益變動表中的內容與列示項目。在新會計準則下,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變動表在財務報表列報準則中被提升到了主表的地位,這正好與國際會計準則中的財務報告目標保持了一致性,有利于推動我國會計的國際化發展進程。從本質上來說,它有利于推進我國現有的財務報表體系改革。但是,在新會計準則下,財務報表列報準則仍然采用的是通用的財務報表,盡管來說這也是能夠滿足不同使用者需求的最好手段之一,但是我國的實際情況中由于財務報表列報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投資者,這種統一的財務報表格式顯然不太妥當。
三、新會計準則體系下財務報表列報的差異性分析
由于新會計準則重新制定的財務報表列報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它的內涵應該要符合財務報告的目標要求,還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還應該遵循一定的制定原則,從而盡可能的保證列報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一般來說,經濟越發達,財務報表列報的信息使用者則越多。當前,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財務報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就是投資者,這就使得財務報表列報的內容應該向投資者提供更為準確的決策性會計信息。因此,我們說,新會計準則下的財務報表列報必然與原有會計準則以及國際準則間有所差異性。首先,從新準則與原準則對比進行分析的話,我們會發現,原有的財務報表列報的內容較為分散,且很多界定不夠明確。具體來說,新準則下的財務報表是能夠反映出企業整體經營、財務狀況以及現金流量的書面文件,而舊準則中則缺少了現金流量這一項。新準則中的財務報表列報中則主要增加了所有者權益的變動狀況報表,它有利于更為全面的反映出主體權益的綜合性變動情況,還進一步強調了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工作,并取消了諸如財務情況說明書等不適合通過會計準則來進行規范的財務內容。在新準則中,基于多元化的市場經營模式,取消了對主營業務與其他業務之間的明確劃分,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最大化的趨同。此外,新準則還對“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的綜合性列示方法進行了改變,而是根據具體項目進行列示方法的分解化處理,增加了附注中的信息披露內容,并把少數股東權益變成了權益類。
盡管我國新會計準則對我國原有的會計準則進行了一定的修訂與改進,但是,它仍然與國際準則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具體來說,我國的新準則中對于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分類與國際準則有所不同,即我國要求對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進行明確劃分,而國際準則則規定可以劃分,也可以不劃分。在負債分類方面也有所不同,我國新準則要求對流動負債與非流動負債進行劃分,國際準則則認為可以劃分,也可以不劃分。在利潤表的費用分類標準方面,我國認為應該根據費用功能劃分,而國際準則則認為可以根據性質或功能來進行劃分。在可比信息方面,我國新準則要求對上年的財務報表信息進行可比性評價,而在輔助中不做要求,但是國際準則中則在附注中也有相關要求。此外,國際準則在極少數情況下可以背離準則進行公允式的報表列報編制,而我國新準則中則并沒有提及此方面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王仲兵.論財務報表列報方式變革:動因、挑戰與趨同路徑[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10(1): 48-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