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謹++趙義山
摘 要:本文針對勝一區注聚擴大區層間干擾較為突出這一問題,從擴大區改光管注水開發階段,并結合先導區注聚經驗,深入分析了擴大區分層注聚的必要性;同時根據各種動、靜態資料,對分層注聚的可行性進行了細致研究。本文對我廠下步其它同類型油藏注聚開展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擴大區;聚合物;注水;均質性;層間差異
0.引言
勝一區注聚擴大區1-3單元縱向上滲透率差異達50-60倍以上,非均質性嚴重,導致光管注入時層間干擾嚴重。從先導區注聚經驗來看,11層注聚量大,見效最好,12以下層效果較差。本文將針對此問題進行分析與論證。
1.存在問題
勝坨油田一區沙二1~3開發單元位于勝坨油田的西部高點,北面以大斷層為界,東面以東西兩高點的鞍部為界與勝二區相連,西面和南面與廣闊的邊水相接。先導區97年投聚,2001年轉后續水驅,擴大區2002年投產。
沙二1-3單元油層平面上變異系數0.8, 縱向上滲透率差異達50-60倍以上,平面、縱向非均質性嚴重,導致光管注入時層間干擾嚴重,這就是擴大區注聚試驗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
從注入狀況、采出狀況及層間能量三方面分析認為,擴大區注水層間差異主要體現為高滲、高能量的11層干擾低滲、低能量的12以下層的注水。
2.分層注聚必要性分析
2.1 擴大區改光管注水開發效果評價
勝一區1-3注聚擴大試驗區自2001年6月開始水井改光管注水,造成注水水竄嚴重,油井含水上升明顯,生產形勢變差。
引起含水上升的最大原因是是由于實施了水井改光管注水,且時間較長,使得部分井區部分層出現了水竄現象。水井改光管之后,基本上失去了常規的注采調整手段,無法進行常規的層間調配,局部井區開始出現水竄現象,其綜合含水較對應水井改光管之前上升了4.7個,液面上升了27米,影響產量45噸。
2.2 先導區注聚效果層間評價
2.2.1 注入狀況
對全區吸水剖面和分層流量資料對比分析,聚合物驅對層間注入剖面改善作用并不明顯,11層由注聚前的55%下降到到51%,其余主力層由35%上升到37%. 因此聚合物驅開采方式下,聚合物溶液仍然首先進入主力油層,層間吸聚差異仍存在。
2.2.2 采出狀況
注聚見效還反映在層間潛力動用狀況的差異。主力11層是優先見效油層。52口見效油井中單采11或以11層生產為主的油井41口,占見效總井的79%,累計增油24*104t,12以下小層見效比例較低,只有20%,累計增油4.1*104t。
先導試驗的數模研究結果也表明,注聚之后,11層收效顯著,采收率增加3.57%,其余各層效果不明顯。
2.3 小結
不論是在先導區注聚試驗,還是在擴大區光管注水開發階段,都表明勝一區沙二1-3砂層組存在著較強烈的層間干擾,具體體現為高滲、高能量的11層對滲透率相對較低、低能量的12以下層的干擾,這種層間注入矛盾必將影響擴大區的注聚效果。要實現多層見效,必須要執行分層注聚。
3.擴大區分層注聚可行性分析
從平面上看, 12以下層吸水差井11口,頂部7口,斷層區2口,中部2口。注水差異主要受沉積相帶影響。 層間干擾較強烈的井區,11層多處于滲透率較高的濁流中心相。
統計這11口水井分層注水時測試資料,可以看出11與12以下層注水差距較大:11層每米吸水指數為19.7m3/d.Mpa. m, 12以下層為1.9m3/d.Mpa. m,平均每米吸水指數倍數為10.4,遠遠高于單元平均每米吸水指數倍數(3.3)。
統計11口井吸水剖面資料,11層相對吸水量高達73.7%,12以下各層相對吸水量僅為26.3%,這必將導致12以下各層難以見效,嚴重影響了注聚效果。
在這些水井周圍部署9口新水井,實施細分井網、分層注聚,增加聚合物驅控制儲量,優化注聚效果。
4.結論及認識
4.1 勝一區沙二1-3砂層組縱向非均質性嚴重,層間干擾較為突出,普遍表現為11層干擾12以下層注水,但在局部區域,11層發育變差,12以下層注水強于11層。注水差異主要受沉積相帶影響。
4.2 從先導區注聚經驗來看,11層見效最早、受效最好,而12以下層僅有個別區域見效,注聚效果較差。擴大區光管注水階段,11層注入增加,單元含水上升,開發效果變差。因此要實現多層見效,必須實施分層注聚。
4.3 在層間干擾較為突出的區域實施分注,可以有效的增加實際水驅控制儲量,提高注聚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