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護地栽培是一種高產集約化的栽培方式,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產業,在各地發展很快。但由于保護地栽培情況下的土壤長期得不到雨水的淋洗和陽光直射、種植作物種類單調等因素,造成土壤鹽漬化、酸化,以致土壤板結養分失衡等土壤障礙,從而導致作物僵苗、死苗、生理性病害嚴重;產量低、品質差等,嚴重影響經濟效益的提高。目前,一些地方保護地土壤的生產障礙問題正日趨嚴重,必須對其采取相應的調節措施。
關鍵詞:保護地 ;土壤障礙;調控
一、保護地土壤障礙因子分析
(一)鹽漬化的形成及其對作物的影響
保護地土壤由于常年覆蓋,施入的肥料除了部分被作物吸收外,未被吸收的養分殘留在土壤中得不到雨水淋洗壓鹽,而且棚內溫度較高,加速了土表水分汽化,致使地下水和土層內的水分通過土壤毛細管上升,從而將鹽分隨水帶至表土層使鹽分表聚導致土壤鹽漬化,嚴重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
(二)土壤酸化的形成及其對作物的影響
保護地土壤由于多年連續設施栽培,土壤中殘留的N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以硝酸形態大量積聚,引起土壤反應方面的變化,而使土壤呈逐步酸化的趨勢,特別是多次連續施用硫酸銨、氯化銨等酸性肥料時土壤酸化更為迅速。土壤酸化使土壤物理性狀發生劣變,如板結等,易發生中微量元素的缺乏,同時也會激活一些重金屬元素,作物被迫加大對它們的吸收。
(三)連作障礙的形成及其對作物的影響
由于保護地種植的多限于黃瓜、西瓜、甜瓜、番茄、辣椒等茄瓜類作物,所以保護地的連作障礙比露地的更為嚴重。導致病害嚴重、地下害蟲猖獗、養分匱乏和比例失衡,使作物發生各種缺素癥狀;作物根系所分泌的有機酸(如豆類作物的根瘤遺留較多的有機酸)以及有毒物質不易被清除,造成根系生長不良。
二、調控措施
(一)深翻整地
保護地土壤的鹽類集中于表層,因此每茬作物收獲后都應進行深翻,把富含鹽類的表層土壤翻到下層,把相對含鹽量較少的下層土壤翻到上面來,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減輕鹽害,同時還可以改善土壤耕層內的環境、增強微生物的活動能力、提高土壤的整體保水保肥及通透能力。
(二)合理輪作,以改善土壤環境
輪作換茬,能有效避免長期單種一種作物而使土壤的某些養分吸收量過多而造成的缺乏,有利于土壤養分的合理利用,使土壤養分處于平衡狀態,同時減輕作物跟部病蟲危害的程度。
(三)合理施肥
1.增施有機肥,以改良保護地土壤
有機肥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透氣性、保持土壤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與吸熱能力,而且養分全面肥效持久,是補充各種營養元素的主要來源,能有效的避免生理缺素現象的發生,同時對調節土壤酸堿度,緩解土壤鹽漬、酸化程度,提高土壤緩沖性能起著重要作用。有機肥以粗纖維、木質含量高的種類為佳,畝施用量為1000~1500kg為宜。
2.科學施用化肥,合理合理配施N、P、K
合理的N、P、K比例是作物高產的基礎,反之產生障礙。因此,在施肥過程中要根據土壤養分狀況、施肥種類及作物的需肥特性來確定合理的配比、肥量及施肥方式,進行平衡施肥。若用化肥作基肥要深施,與有機肥混合施入土壤表面然后進行深翻,使土壤與各種肥料充分混勻;作追肥時要嚴格控制每次的施入量,做到“少量多次”,避免長期施用同一種類的肥料。
3.配施微生物肥料
提倡在高肥力土壤上施用硅酸鹽菌肥、固氮菌肥等生物肥料,以減少化肥的施用量。
4.根外追肥
在露地條件下,根外追肥只是一種常規的輔助施肥手段;但在保護地栽培時,根外追肥不會給土壤“添麻煩”,特別是尿素、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及中微量元素等均適宜作根外追肥,應大力提倡。
(四)利用換茬空隙撤膜淋雨溶鹽或灌水洗鹽
在夏秋多雨季節,作物收獲結束后揭開天膜數十天不蓋讓日曬雨淋,能有效的消除土壤障礙;或在高溫季節進行大水漫灌,在地面上蓋膜使水溫升高,不僅可以洗鹽,還可以有效的殺滅病蟲。但必須注意在揭膜灌水前要深翻起垡,并開好棚周排水溝讓鹽分隨水排走。
(五)進行地面覆蓋
利用秸稈或地膜進行地面覆蓋,對抑制土表積鹽有明顯的作用。據有關研究測定,覆蓋地膜的0~5cm的土層含鹽量僅相當于未蓋膜的57%,5~25cm土層的含鹽量為未覆蓋的160%,這表明蓋膜后土壤的鹽分是向下運動的,能有效的防止土表鹽漬化。
(六)調節土壤酸堿度
科學施肥盡量不使用過磷酸鈣、含氯肥等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改用鈣鎂磷肥、硫酸鉀等肥料,這樣既能調節土壤酸度又可以補充鈣、鎂、硫等元素。若土壤已酸化或必須施用硝酸銨、硝酸鉀等酸性肥料時,應在肥料中摻入生石灰來中和酸性,一般每畝施生石灰50~100kg。若土壤酸化嚴重的,應用熟石灰進行調節,用量為生石灰的1/3~1/2,且不能在作物生長期施用。
三、結論
不同栽培地選擇,其障礙分子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差異,所以在運用和調控中,我們要因地制宜,運用現代農業科技和生態調控方式,進一步提高土壤改良的效果,以達到農作物增產增收的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溫室種菜難題解答》作者:馬新立,金盾出版社出版。
[2]《保護地蔬菜生理病害診斷及防治》作者:梁成華、吳建繁,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林貝琳(1980.10-),助理農藝師 ,現就職于廣西欽州農業學校現代農業示范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