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爽
思想品德教育是全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因為一個社會最為重要的就是社會成員的思想品德。就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來說,既包含著我們通常說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包含著一般的社會道德品質教育。作為基礎教育對象的青少年來說,正確地認識和對待思想品德教育特別重要。
一、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可塑性
青少年在這個階段,不僅要打好文化知識的基礎,更要打好思想品德方面的基礎,尤其是中學生,他們正處于從兒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發展的過渡時期,這是很關鍵的階段。良好的品德或不良品德都在中學階段形成,這個階段的一切,都在成熟與未成熟之間,有較大的可塑性。這是實施德育有利的一面。但隨著他們生理和心理的發展,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在增強,這時他們不愿輕易聽信別人,有著較強的自主意識和一定的獨立思維習性。再者,由于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的增長,對于任何事物都想問個為什么,如果沒有充足的理由、合適的方式方法,是無法讓他們信服的。因此,那種枯燥乏味、單調、刻板的說教對他們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甚至還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這可以說是實施德育較為困難的一面。怎樣才能解決這一難題呢?我認為從音樂教育中將能得到啟發。因為音樂是長于抒情的,它以聲傳情、以情動人、以美感人,語言不能表達的情感和美感,音樂可以表現的淋漓盡致。例如,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每當聽到它那優美的旋律時,就仿佛有一幅氣韻生動、筆觸秀麗的山水畫卷在我們面前慢慢展開,讓人情不自禁地領略到祖國大自然美好山河的壯麗,從而產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之情。要是教育孩子拾金不昧,無需長篇說教,當他們唱著“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里邊”的時候,他們已經懂得了誠實是一個好孩子應有的品德。同樣,歌曲《小蜜蜂》使人懂得忘我勞動,舍己為人是一種崇高的品德;《小螞蟻》使大家懂得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因此,無論從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以及學生心理機制來看,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思想品質、道德情操方面均有獨特的效果。這是因為音樂能造成一種有節奏、有形象、有感情,既和諧又生動的教學氣氛,使師生的情感從中得到交流和溝通,把單方面的灌輸變為平等的相互交流,把枯燥乏味的道德說教變成吸引人、鼓舞人、令人心悅誠服的生動教育。
二、要以情感人
我們實施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在“情”字上做文章。因為情感決定著人們對事物所持的態度,透過一個人愛什么、恨什么,擁護什么、反對什么,就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品質和道德面貌。“對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熱,對待壞人壞事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這是雷鋒同志高尚的品質,對事物所持的態度。
既然情感決定著人們對事物所持的態度,那么人的情感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它要以某個事物是否滿足人的需要為中介。凡是能滿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會引起肯定性質的體驗,如憤怒、哀怨、憎恨等。情感的特殊性,正是由于這些需要、渴求或意向所決定的。對正處于身心各方面都在迅速發展的青少年來說,在社會各種關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他們的心理出現多種矛盾,表現在情感上則是:各種各樣的需要雖日益增長,但他們對這種需要的合理性的認識水平并不高,于是產生了主觀愿望與客觀之間的矛盾。青少年的需要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因素,他們經常處于矛盾的狀態。
由于音樂教育對可塑性較高的青少年具有奇特功能,因而受到各國教育家的高度重視。例如: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特別強調,在教育、政治中要發揮音樂的作用。
在西方,柏拉圖同樣重視音樂的社會作用,他認為“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節奏與樂調有強烈的力量沁入人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拿美來沁潤心靈,心靈就因而美化。”
三、促進青少年的情感美
音樂之所以能入情,在于音樂美之內涵。青少年在音樂的美感中,必然產生情感體驗和形成對美的認識,久而久之其情感必然得到“凈化”,從而進入新的思想境界,或者說進入美的思想境界,其審美能力也將隨之提高。這樣,在復雜的事物、復雜的情感面前,對于正誤真偽、善惡美丑的鑒別能力也將相應的增強,并能理智的對待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一個人的最可貴之處莫過于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人不可能沒有欲念,欲念有正誤之分,并往往會引起情感的沖動。青少年的情感是最容易沖動的,如果是錯誤的欲念引起的沖動,則“一念之差”常釀成很大的遺憾乃至終生的遺憾,甚至還有可能給社會造成損失。黑格爾曾說過:“按照席勒的看法,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理性。”就是說在音樂美感訓化過程中,不僅使人的情感得到凈化,而且理性化,使他們能夠在復雜的事物面前分清是非,在情感沖動時能用理智把握自己,進而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因此,筆者認為,音樂不僅是美的教育,同時也是情的教育,即以音樂之美促成人們的情感之美(心靈美、情操美)。一個人的思想情感是端正的、美的,無疑其道德品質也一定是高尚的。音樂作用于情感,情感作用于品德,那么音樂在實施德育中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由此得出一個結論:今天的學校要加強德育,就必須與美育同步進行,不然,就會導致枯燥乏味的道德說教,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孔子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音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道德)。”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在主張“寓教于美”“寓教于樂”。人們的審美理想和道德都具有統一性,道德的完善,本身就具有審美意義。在教育實踐中,審美教育與道德教育往往互為因果,審美情感和道德情感也互相轉化,互相滲透。因此在實施德育的同時決不可忽視美育。當然,音樂教育并不是美育的全部,但音樂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也是以美引善的重要途徑,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音樂,應當在培養社會主義新人,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段話有助于提高我們對音樂教育的認識,使社會主義的學校重視社會主義音樂,發揮社會主義音樂的作用,培養出社會主義所需的“四有”新人。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海倫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