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舒浩+郁繼華+張建農+頡建明+師桂英
[摘 要] 在應用型、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是極為重要的教學環節。深入剖析了甘肅農業大學蔬菜栽培學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精品課程建設,對蔬菜栽培學實踐教學進行改革與完善,提出了提高該門課程實踐教學質量及效果的措施,即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建設多種模式實習基地,參與“聯村聯戶”實踐行動,加強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展,實現教學-科研互促互補,提高實踐教學重要性的認識及規范實踐教學管理和考核等。進一步完善該門課程實驗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關鍵詞] 蔬菜栽培學;實踐教學體系;教學質量;建設與完善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2-0104-04
0 引言
蔬菜栽培學是園藝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也是農學、植物保護、資源環境等專業的選修課程。與作物栽培學、果樹栽培學和觀賞植物栽培學等課程相似,蔬菜栽培學也具有極強的實踐性。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甘肅農業大學該門課程的實驗實踐教學落不到實處,只能在實驗室做一些簡單的實驗或開展一些演示性、考察性實習,無法開展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及創新思維的綜合性、創新性的實驗。眾所周知,實踐教學環節是增強大學生動手能力,掌握專業操作技能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途徑,最能體現人才培養的應用型、創新型特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之一[1,2];同時,大學生創新能力、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效優質的實踐教學平臺[3];實習基地在人才培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學、科研的重要基地,又是示范、推廣先進技術的樣板;另外,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又是提高和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4,5]。面對新時期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如何更好地實現教學、科研和生產三結合、如何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切實抓好實踐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命題[6]。為此,本文在總結蔬菜栽培學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討了本門課程實踐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及可行性,提出了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增強大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措施。以期為深化專業理論基礎、拓寬專業知識、培養創新思維方法、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提供參考資料。
1 傳統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及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蔬菜栽培學課程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1)實踐教學內容欠科學。本課程實踐教學大綱在經過多次修訂以后,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實踐教學的開出率及效果,但總體來看目前的大綱還存在一定的不科學性,如有些實驗技術含量不高,與生產實踐相去甚遠,只有“驗證性”而不具備“實戰性”,幾個關鍵實驗甚至不能開出。如茄果類蔬菜的植株調整是一個很重要的實驗,在實驗方案中涉及了,但由于沒有開出的條件而被擱淺。
2)認識不足、管理落后。由于觀念落后,對實踐教學認識不足,各級各層人員對實踐教學均存在輕視情緒,使實踐教學各環節脫節,多項實驗的開展得不到應有的支持。
3)沒有實踐教學基地、實驗室條件差。實驗室硬件設備的不足、陳舊及管理上的弊端使許多實驗難以開展,加之沒有有效的實習基地,實踐教學寸步難行。
4)實踐教學經費投入不足。由于現有實踐教學資金來源單一,僅僅依靠國家下撥經費,嚴重制約了課程實踐教學的實施及教學改革的正常進行,經費奇缺是各專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
5)理論教學與實踐相脫節,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由于以上原因,使得當前實踐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無法走出校門去實踐,視野不廣闊,所學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在教室里、黑板上和實驗室是培養不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的。由于存在以上諸多問題,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相互交織,造成了目前實踐教學難以實施的現狀。因此,該門課程實驗實踐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 實踐教學建設的基本經驗
2.1 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加強綜合性、設計性試 驗的開展
結合蔬菜栽培學精品課程的建設,對蔬菜栽培學實驗實習教學內容進行了全面修正。減少了參觀性、驗證性實驗和單一實驗學時數,增加了有利于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實習工作量。隨著蔬菜栽培學課程總學時數由56學時增加到64學時,實驗學時數也由12學時增加到了18學時。如把蔬菜種子形態學識別實驗和常見蔬菜田間觀察實驗分別由原來的2學時和4學時減少為1學時和2學時;增加了蔬菜種子播前處理、苗床建造、播種育苗、苗期管理等系列實習的實驗學時數,增加了茄果類蔬菜植株調整和保花保果技術實驗學時數;補充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瓜類、茄果類蔬菜嫁接育苗技術”及“蔬菜輪作制度的設計”。新大綱內容更符合生產實際要求,能使學生熟練掌握蔬菜栽培各個環節的基本技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見表1)。
表1 蔬菜栽培學實踐教學內容的創新
階段 教學項目 學時數 性質
蔬菜種子形態學識別 2 單一實驗
改革前 常見蔬菜田間觀察 4 單一實驗
(總12學時)蔬菜種子播前處理及發芽實驗 4 單一實驗
蔬菜栽培技術 2 參觀實習
蔬菜種子形態學識別 1 單一實驗
常見蔬菜田間觀察 2 單一實驗
改革后 蔬菜種子播前處理及發芽實驗 2 單一實驗
(總18學時)蔬菜育苗床建設、播種育苗技術 4 綜合性實驗
茄果類蔬菜植株調整和保花保果技術 3 綜合性實驗
蔬菜輪作制度的設計 2 設計性實驗
瓜類、茄果類蔬菜嫁接育苗技術 4 綜合性實驗
2.2 建設多種模式實習基地,拓寬實踐教學途徑
1)拓展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基地是實施實踐教學的重要依托,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是提高大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場所,是開展素質教育的理想園地[6]。甘肅農業大學位于蘭州市市區,校園面積有限,因此建設校外實習基地對于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遵循“走出去、請進來,密切與地區農業發展和用人單位的聯系與合作,根據優勢互補、共同收益”的教育原則[6],在學校的支持下,爭取各地州市政府的支持,通過合同約束的形式建立了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基地或產學研“三結合”基地,并對實習基地進行掛牌。如通過“實踐教學+公司、實踐教學+科研院所、實踐教學+農戶、實踐教學+科研”等模式開展實踐教學,學生定期或不定期前往實習基地進行蔬菜栽培各個環節的實習。利用企業、科研院所的人才、技術及設備資源優勢為教學服務,從而滿足課程現場教學、專業實習和頂崗實習的需要。與本門課程實踐教學合作的公司有甘肅黃羊河集團公司、甘肅亞圣集團有限公司、甘肅甘綠脫水蔬菜股份有限公司和甘肅慶陽市新土地蔬菜開發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有甘肅省農科院蔬菜所、蘭州市農科所及其他各市、州農科所等。如甘肅黃羊河集團公司擁有萬畝蔬菜生產基地(實施灌溉施肥一體化),主要種植茄果類蔬菜、洋蔥、結球甘藍、萵苣等,從蔬菜育苗開始學生就可進入該公司實習。
2)加強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除了要建立多樣化校外實習基地,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與校外實習基地相比,校內實習基地使用靈活、效率高,能節約經費。甘肅農業大學蔬菜栽培學課程在每年的第一學期(秋冬季)開設,此時正是露地蔬菜生產的末期,因此,不僅要建立校內實習基地,還要有相應配套設施,以便在秋冬季開展相關實習。在學校總體規劃下,結合蔬菜栽培學精品課程建設需要,在校內建造了一座 1400m2 連棟現代溫室,其中1/3面積分配給園藝專業,可用于開展蔬菜播種育苗及反季節蔬菜栽培等系列實驗,如培養土的制作、苗床的建造、蔬菜播種育苗、蔬菜嫁接及常見蔬菜幼苗田間識別等實驗。另外,2011年學校分配給蔬菜科學系校園實訓區90m2,用于建設校內蔬菜標本區,主要種植觀賞南瓜、羽衣甘藍、豆類蔬菜、茄果類蔬菜等觀賞價值較高的蔬菜。這個標本區由課程組副教授以下的人員組織學生種植與管理。校內規范化實習基地及實訓基地的建設,使原來只能通過參觀、演示來完成的實習可在溫室內隨時進行實施操作直至熟練掌握,使部分實驗實現了從“眼觀、耳聽”向“實際動手”的轉變,提高了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熱情及實際操作能力,優化了校園環境。
2.3 指導學生積極參與“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
近年來,甘肅省政府倡導實施“聯村聯戶、為民富民”的“雙聯”行動,為學生進行專業實踐、充分發揮所學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可以充分實現“實踐教學+農戶”的實習模式。蔬菜產業目前是甘肅省第二大產業(僅次于糧食),全省蔬菜種植面積已超過620萬畝,而且甘肅省是全國“西菜東調”的基地之一,已經形成了“河西走廊、中部沿黃灌區、隴東涇河流域、隴南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五大蔬菜生產基地。甘肅省蔬菜面積大、種類多,尤其是“高原夏菜”產業的發展為解決東南沿海地區、港澳地區甚至東南亞地區的夏秋蔬菜供應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為本課程實習及提高本專業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提供了良好平臺。在蔬菜科學系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分組、分片參與到“聯村聯戶、為民富民”的實踐中。根據農戶蔬菜種植面積的大小,2~3戶種植戶分配1~2名同學,2~3個自然村分配1位指導教師,對從蔬菜育苗到拉秧的整個環節進行技術指導。通過該項活動,能深入了解蔬菜生產各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給予解決,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進行科技扶貧、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的總體效益。本課程所交流、聯系的區域主要是靖遠縣的北灣鄉、大壩鄉和平堡鄉,山丹縣的清泉鎮、馬營鄉和老軍鄉等鄉鎮的種植戶。
2.4 提高認識,加強交流銜接,增強實踐教學的 流暢性
實踐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或者不配合勢必造成整個實踐教學的阻滯。因此,在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的基礎上,要把各個環節的認識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為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打下深厚的基礎。這就要求各環節、各層次工作人員各司其職、盡職盡責、密切配合。在精品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通過搜集材料、協調各方面關系,使課程主講教師、教學輔助人員、設備管理人員及設施管理人員深刻認識到各自的職責及責任,加強各個環節的銜接,增強實踐教學的流暢性,使實踐教學得以順利開展。蔬菜栽培學課程組現有教師6名,其中主講教師2名(教授、副教授各1名)、講師1名、助教1名、教學輔助人員1名、儀器設備管理員1名,職稱結構與年齡結構均比較合理。
2.5 積極參與科研,提高學生的研究與應用能力
依照“教學推動科研,科研服務于教學”的原則,要求和鼓勵教師把科研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科研成果帶入課堂,把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以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6]。通過實施本科生導師制,把實踐教學與畢業實習或畢業設計相結合,讓學生自由選擇參與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一般1位高級職稱教師可以指導10~15名學生,中級和初級職稱教師可指導5~10名學生。一個課題下可以分配2~3名學生,進行不同方向的研究。例如,項目“蔬菜植物水肥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可以分為不同的研究方向,如不同灌水施肥條件下蔬菜植物的生理生態特征、土壤肥水變化規律、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變化等,讓學生參與選題、制定實驗方案、收集數據、數據處理分析、撰寫論文及最后提交答辯等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開拓了視野,了解了相關科研方向的發展前沿,同時鍛煉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6 規范實踐教學管理,強化考核制度改革
加強實踐教學管理的制度建設是學校強化和規范教學管理的前提和保障[7]。實踐教學涉及面廣、具有多重目標、過程紛繁復雜,其管理工作難度較理論教學大得多,要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實踐教學各環節的質量標準和管理辦法,使實踐教學環節朝著科學、規范的方向發展[8]。甘肅農業大學實踐教學由教務處實踐科統一管理,學院主管教學副院長監督實施,主講教師負總責并制定實習方案,教學輔助人員及設備管理人員密切配合,進行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如場地協調、人員安排、車輛安排等,從而形成了一套流暢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科學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既要重視理論知識考試,更要重視實踐操作能力的考核。要適當提高實踐能力在考核評價體系中的比重,對于理論知識的考核也應加大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內容。蔬菜栽培學課程考核由平時成績、實習成績和試卷成績組成。與改革前相比,把試卷成績所占比例壓縮了10%,而把實習成績所占比例提高了10%。在實踐能力考核中,對學生的實習態度、操作技能現場打分,最后結合所交實習報告給予綜合成績(見表2)。
表2 蔬菜栽培學課程考核辦法
成績組成 考核項目 比例(%) 考核辦法
平時成績 課堂出勤率、 15 出勤率20%、回答
回答問題和作業 問題40%、作業40%
實習成績 實習態度、操作 實習態度30%、操作技
技能、實習報告 25 能30%、實習報告40%
期末考試 考卷測試 60 閉卷考試100%
3 實踐教學創新的應用效果
1)提高了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改變了以往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更多地接觸到蔬菜生產、市場等,增強了感性認識,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并聘請科研院所、企業精英為學生做現場指導或做專題報告。這種“走出去、請進來”的實踐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大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他們能積極主動與任課教師、教學輔助人員及相關人士交流問題與學習心得,學習效果良好。
2)大學生整體素質得以提高,有利于就業。實習過程中,學生較長時間深入田間地頭、農村甚至農戶家中,克服了苦、臟、累及食宿等方面的許多困難,艱苦樸素,認真對待實習的每一環節,不但各方面素質都得到了鍛煉與提高,而且在企業、科研院所等實習單位樹立了大學生的良好形象。多種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使大學生從生產實踐中學到了許多實踐技能,培養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與農戶及實習單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與聯系,為以后出色完成各項任務打下了深厚基礎。另外,學生實習期間的表現受到了企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中心等單位的肯定,提高了就業率,近年來一次性就業率達95%以上。
3)進行科技扶貧,增加了農民或企業收入。通過進入企業或農戶實習,學生以生力軍及技術人員的雙重身份參與到蔬菜種子處理、播種育苗、苗期管理、定植、定植后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各個技術環節,起到了既是勞力又是技術員的作用。對企業及農戶來說,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蔬菜產量和品質,進而提高了生產效益。
4) 提高了教師素質及課程的教學水平。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科學技術普及-校、企、院合作”等一系列教學環節的實施中,不但使學生掌握了深厚的蔬菜栽培學基礎知識及較強的實踐技能,而且充實了教師的專業知識,提高了其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水平,把握了蔬菜栽培學科發展前沿,真正做到了“教學推動科研,科研服務于教學”,全面提高了蔬菜栽培學教學水平和實踐水平。
4 結束語
實踐教學是高等學校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實踐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配合和共同努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實踐教學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啟迪思維、培養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甘肅農業大學作為西部地區一所省屬高校,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學生基本素質等各方面與發達地區均有差距。為此,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懂理論、會操作、能實踐”的高級專門人才,必須要積極探索,不斷積累經驗,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著力于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把實踐教學環節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積極營造創新人才培養的氛圍。實習基地在人才培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學、科研的重要基地,又是示范、推廣先進技術的樣板。因此,建設高效的實習基地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中之重。蔬菜栽培學課程實習基地的建設應著眼于長遠發展,緊緊圍繞著服務于教學的需要,不斷增強自身的發展后勁,更好的為實踐教學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錢春,劉君素,尹可林.高校園藝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初談[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4(3):250-252.
[2]朱正偉,劉東燕,何敏.加強高校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大學教育,2007,(1):75-78.
[3]周蘇玫,景延秋,賀德先.突出能力培養改革作物栽培學實踐教學[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11):115-117.
[4]邵興國,王宏順,王濱.積極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2,(21):20-22.
[5]陳忻華.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設[J].中國科技信息,2005, (10):50-53.
[6]王廣印,陳碧華,李新崢,等.蔬菜栽培學實踐性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4):127-130.
[7]張建偉.蔬菜栽培學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3,(5):87-88.
[8]曹霞,武春成,宋士清,等.設施蔬菜栽培學實踐教學的創新與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8):11332-11334.
實習成績 實習態度、操作 實習態度30%、操作技
技能、實習報告 25 能30%、實習報告40%
期末考試 考卷測試 60 閉卷考試100%
3 實踐教學創新的應用效果
1)提高了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改變了以往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更多地接觸到蔬菜生產、市場等,增強了感性認識,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并聘請科研院所、企業精英為學生做現場指導或做專題報告。這種“走出去、請進來”的實踐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大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他們能積極主動與任課教師、教學輔助人員及相關人士交流問題與學習心得,學習效果良好。
2)大學生整體素質得以提高,有利于就業。實習過程中,學生較長時間深入田間地頭、農村甚至農戶家中,克服了苦、臟、累及食宿等方面的許多困難,艱苦樸素,認真對待實習的每一環節,不但各方面素質都得到了鍛煉與提高,而且在企業、科研院所等實習單位樹立了大學生的良好形象。多種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使大學生從生產實踐中學到了許多實踐技能,培養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與農戶及實習單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與聯系,為以后出色完成各項任務打下了深厚基礎。另外,學生實習期間的表現受到了企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中心等單位的肯定,提高了就業率,近年來一次性就業率達95%以上。
3)進行科技扶貧,增加了農民或企業收入。通過進入企業或農戶實習,學生以生力軍及技術人員的雙重身份參與到蔬菜種子處理、播種育苗、苗期管理、定植、定植后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各個技術環節,起到了既是勞力又是技術員的作用。對企業及農戶來說,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蔬菜產量和品質,進而提高了生產效益。
4) 提高了教師素質及課程的教學水平。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科學技術普及-校、企、院合作”等一系列教學環節的實施中,不但使學生掌握了深厚的蔬菜栽培學基礎知識及較強的實踐技能,而且充實了教師的專業知識,提高了其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水平,把握了蔬菜栽培學科發展前沿,真正做到了“教學推動科研,科研服務于教學”,全面提高了蔬菜栽培學教學水平和實踐水平。
4 結束語
實踐教學是高等學校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實踐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配合和共同努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實踐教學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啟迪思維、培養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甘肅農業大學作為西部地區一所省屬高校,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學生基本素質等各方面與發達地區均有差距。為此,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懂理論、會操作、能實踐”的高級專門人才,必須要積極探索,不斷積累經驗,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著力于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把實踐教學環節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積極營造創新人才培養的氛圍。實習基地在人才培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學、科研的重要基地,又是示范、推廣先進技術的樣板。因此,建設高效的實習基地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中之重。蔬菜栽培學課程實習基地的建設應著眼于長遠發展,緊緊圍繞著服務于教學的需要,不斷增強自身的發展后勁,更好的為實踐教學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錢春,劉君素,尹可林.高校園藝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初談[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4(3):250-252.
[2]朱正偉,劉東燕,何敏.加強高校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大學教育,2007,(1):75-78.
[3]周蘇玫,景延秋,賀德先.突出能力培養改革作物栽培學實踐教學[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11):115-117.
[4]邵興國,王宏順,王濱.積極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2,(21):20-22.
[5]陳忻華.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設[J].中國科技信息,2005, (10):50-53.
[6]王廣印,陳碧華,李新崢,等.蔬菜栽培學實踐性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4):127-130.
[7]張建偉.蔬菜栽培學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3,(5):87-88.
[8]曹霞,武春成,宋士清,等.設施蔬菜栽培學實踐教學的創新與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8):11332-11334.
實習成績 實習態度、操作 實習態度30%、操作技
技能、實習報告 25 能30%、實習報告40%
期末考試 考卷測試 60 閉卷考試100%
3 實踐教學創新的應用效果
1)提高了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改變了以往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更多地接觸到蔬菜生產、市場等,增強了感性認識,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并聘請科研院所、企業精英為學生做現場指導或做專題報告。這種“走出去、請進來”的實踐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大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他們能積極主動與任課教師、教學輔助人員及相關人士交流問題與學習心得,學習效果良好。
2)大學生整體素質得以提高,有利于就業。實習過程中,學生較長時間深入田間地頭、農村甚至農戶家中,克服了苦、臟、累及食宿等方面的許多困難,艱苦樸素,認真對待實習的每一環節,不但各方面素質都得到了鍛煉與提高,而且在企業、科研院所等實習單位樹立了大學生的良好形象。多種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使大學生從生產實踐中學到了許多實踐技能,培養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與農戶及實習單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與聯系,為以后出色完成各項任務打下了深厚基礎。另外,學生實習期間的表現受到了企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中心等單位的肯定,提高了就業率,近年來一次性就業率達95%以上。
3)進行科技扶貧,增加了農民或企業收入。通過進入企業或農戶實習,學生以生力軍及技術人員的雙重身份參與到蔬菜種子處理、播種育苗、苗期管理、定植、定植后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各個技術環節,起到了既是勞力又是技術員的作用。對企業及農戶來說,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蔬菜產量和品質,進而提高了生產效益。
4) 提高了教師素質及課程的教學水平。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科學技術普及-校、企、院合作”等一系列教學環節的實施中,不但使學生掌握了深厚的蔬菜栽培學基礎知識及較強的實踐技能,而且充實了教師的專業知識,提高了其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水平,把握了蔬菜栽培學科發展前沿,真正做到了“教學推動科研,科研服務于教學”,全面提高了蔬菜栽培學教學水平和實踐水平。
4 結束語
實踐教學是高等學校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實踐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配合和共同努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實踐教學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啟迪思維、培養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甘肅農業大學作為西部地區一所省屬高校,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學生基本素質等各方面與發達地區均有差距。為此,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懂理論、會操作、能實踐”的高級專門人才,必須要積極探索,不斷積累經驗,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著力于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把實踐教學環節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積極營造創新人才培養的氛圍。實習基地在人才培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學、科研的重要基地,又是示范、推廣先進技術的樣板。因此,建設高效的實習基地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中之重。蔬菜栽培學課程實習基地的建設應著眼于長遠發展,緊緊圍繞著服務于教學的需要,不斷增強自身的發展后勁,更好的為實踐教學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錢春,劉君素,尹可林.高校園藝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初談[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4(3):250-252.
[2]朱正偉,劉東燕,何敏.加強高校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大學教育,2007,(1):75-78.
[3]周蘇玫,景延秋,賀德先.突出能力培養改革作物栽培學實踐教學[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11):115-117.
[4]邵興國,王宏順,王濱.積極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2,(21):20-22.
[5]陳忻華.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設[J].中國科技信息,2005, (10):50-53.
[6]王廣印,陳碧華,李新崢,等.蔬菜栽培學實踐性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4):127-130.
[7]張建偉.蔬菜栽培學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3,(5):87-88.
[8]曹霞,武春成,宋士清,等.設施蔬菜栽培學實踐教學的創新與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8):11332-1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