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新
[摘 要] 在綜合性高校中,藝術、體育類學生的大學英語教育教學長期處于弱勢和邊緣地位。本文研究了綜合性高校藝術體育生英語學習上的問題,并基于人本主義理論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 人本主義;藝術體育生;大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2-0071-03
隨著經濟、文化全球化的推進,藝術體育事業在國際交流中正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英語對于藝術體育類學生的重要性絕對不應忽視。教育部啟動的大學英語教育教學改革已經開展多年,但是這些改革重點關注的是普通高校的正常文理科學生,很少涉及到藝術體育類學生。長期以來,藝術體育類學生的大學英語教育教學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處于弱勢和邊緣地位。綜合性大學的藝術體育類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普遍注重專業學習,而在英語學習上的投入很少,再加上他們大都英語基礎差、英語學習興趣低,從而出現了藝術體育類學生不愛學、教師不愛教、學校放任自流的尷尬局面,使其往往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中被忽視的對象。根據這些特殊學生的認知水平、性格特點和專業需求,探討改進藝術體育類學生的英語教學,增加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他們在英語學習上的潛力,這些都是學校教育管理部門和大學英語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
1 藝術體育生英語學習問題調查
課題組對燕山大學2013年入學的352名藝術、體育生以及370名其他專業學生的高考英語成績進行了統計分析,數據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藝術體育生的高考英語平均分、中位數、眾數、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等均大大低于其它專業班級的學生。藝術體育類學生在高中階段普遍重視專業技能訓練,輕視英語學習,他們在英語學習上投入嚴重不足。從統計數據得知,藝術體育類學生的英語成績普遍偏低,在被調查的352名體育藝術類學生中,有65.6%的學生高考英語分數在50~89分之間,及格學生只占15.34%,100分以上學生只有13人,說明絕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
表1 2013級學生高考英語成績分析
藝術體育班 其他專業班
樣本人數 352 370
平均分(滿分150分) 68.22 116.28
標準差 19.69 12.03
中位數 68 117
眾數 70 110
最高分 127 139
最低分 23 77
及格率 15.34% 92.5%
課題組對2013級藝術體育生進行了一項有關英語學習問題的問卷調查,見表2。
表2 2013級藝術體育生問卷調查
問題歸納 人數(352人) 所占比例
英語學習對藝術體育生重要或比較重要 319 90.6%
希望在大學階段提高英語水平 350 99.4%
高中沒有系統學習過語法 301 85.5%
高中基本沒有練習過聽力口語 307 87.2%
詞匯量基本滿足日常交流需要 23 6.5%
大學英語學習困難或比較困難 335 95.2%
由表2得知:90.6%的藝術體育生認為英語重要或者比較重要,說明這些學生已經認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絕大多數學生回答他們高中沒有系統地學過語法,也沒有練習過聽力和口語;他們的單詞量遠遠不能滿足日常交際需要。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基本上所有被調查的學生都有在大學階段提高自己英語水平的動機和愿望。
藝術體育類學生與其它學科學生相比,具有一些鮮明特點,如他們形象思維能力優于邏輯思維能力,他們性格活潑、富有表演欲望、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他們的短期記憶能力較強等。鑒于這些特點,應積極開展針對性強的英語教育教學,改進教學和評估模式,優化課程設置,滿足藝術體育生專業上的特殊需求,使他們的英語水平上升到更高一個層次,更好地為國際文化藝術和體育交流服務。課題組根據人本主義理論研究了相應的對策措施。
2 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20世紀50年代興起于美國,它重視研究人的本性、動機、潛能、經驗及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反對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主張以人為本和以整體人(或全人)為研究對象,關心人的本性、價值和尊嚴,研究健康人格和自我實現。因為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心理學第一勢力(行為主義)和第二勢力(精神分析)相對抗,故它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第三勢力”[1]。人本主義心理學派以馬斯洛、羅杰斯以及庫姆斯等人為代表,他們重視學習者的自我實現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人本主義教育家認為,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促使學生創造性、建設性、有意義地學習,而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必須營造一種自由、和諧、融洽、充滿關愛和真誠的學習環境。
人本主義理論主張應該堅持啟發性教學,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從人性的角度重新審視學生的潛能、需要和自我實現,讓學生成為教學的真正主體。基于人本主義理論,對于音樂、美術、舞蹈、體育等特殊群體學生,一定要探討適應他們實際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促進這些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3 對策措施
課題組在研究基礎上,提出在教學內容、授課形式、教師角色、情感因素、學習材料和考核評估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3.1 授課內容和形式
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加強基礎知識的講授。由于藝術體育類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較差,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知識結構、實際需求和課堂表現等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形式和速度等,體現人本主義理論中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實際需求。根據他們絕大多數沒有系統地學習過英語、英語知識非常欠缺的情況,尊重他們的需求,對他們進行耐心的輔導和授課,授課內容可以多一些語音、語法、詞匯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內容,注重教學中的循序漸進。另外,教師可以根據他們可理解性輸入較少、對英語反應不敏感的實際情況,鼓勵他們多背誦一些比較簡單的文章或者段落等,讓藝術體育生多增加一些背誦輸入,逐漸增強對語言的敏感性,慢慢打牢語言方面的基礎。正如胡文仲教授所言,“要充分發揮青年人記憶強這個優勢,多背一些對話和課文”[2]。
根據藝術體育生的性格特點,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給學生更多的自我展示機會。作為一種技能,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交際,因而培養自信大方、樂于表達的學習者是語言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人本主義理論非常注重學生潛能的發揮,由于藝術體育類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強、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性格活潑、富有表現欲望,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根據這些特點設計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潛能與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的自信。教師應相信學生的內在潛力,發展學生的自我指導能力,組織各種課堂活動,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小組討論、個人或小組匯報、小組或班級表演等。根據他們形象思維能力強的特點,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圖片、音頻、視頻資料等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根據他們表現欲強的特點,讓他們根據課本內容改編一些課文、劇本,做一些簡單的演講或講故事等,學生一般會非常樂意地去做。讓學生在“做”中學習英語,在“做”中體驗英語,在“做”中主動建構知識。
3.2 教師角色和情感關注
人本主義教育家馬斯洛和羅杰斯等人都對學習理論有過重要的闡述。他們認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教師是指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和主人。他們強調,教師的任務是組織、指導和幫助學生學習,教師應該為學生設置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學環境要對學生的認知形成一定的挑戰,但應該保持輕松、愉快、自由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的培養和形成,克服消極情感,從而提高認知效果及情感升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于藝術體育生,教師更應尊重學生人格,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幫助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學習的潛在能力。藝術體育類學生在學習英語、應用英語的過程中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和挫折,從而產生焦慮感、急躁感或厭學情緒。教師要在為他們學習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氛圍的前提下,耐心解決他們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給他們足夠的人文關懷。
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對學生多一些鼓勵。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把重視學習者的情感、意愿、價值觀看做是學習理論的一項重要原則。羅杰斯特別強調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他要求學校教育要把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有機統一起來[3]。學校和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在情緒、情操、態度及價值判斷等多方面的要求。藝術體育類學生英語程度差,教師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從生活上、情感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建立親密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身處和諧、理解的教學環境之中,讓他們感到自己沒有被學校和教師拋棄。教師要多和藝術體育生交朋友,鼓勵他們的進步。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鼓勵的話都會對學習者產生很大作用[4]。教師的情感投入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3.3 學習材料
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材料,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藝術體育類學生對與自己專業有關的事件和信息等非常關心。教師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為學生準備與他們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課外材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課前要找一些近期發生的體育、藝術事件,如一些國內外的藝術活動和體育賽事,與同學們分享,讓他們在了解新聞事件的同時學習一些與本專業有關的英語知識。另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不斷更新授課材料。《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5]。目前燕山大學使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新體驗大學英語》對于這些藝術體育類學生確實有些困難。市面上的一些教材,如《新編實用英語》、《新世紀高職高專英語》等雖然難度有所降低,但是教材內容不適合藝術體育生的專業需求。所以,選取一些難度相當、適合藝術體育類學生興趣特點、活潑有趣、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和學生專業密切相關的教材,已經提上議事日程。
3.4 考核評估
改進對藝術體育生的考核評估形式,注重過程性評估,讓他們在自我評估的基礎上穩步前進。羅杰斯主張讓學生自己決定評價的標準和所要達到的目標,通過自己給自己評分,來衡量自己進步的程度,把自我發動的學習變成自我負責的學習[1]。對藝術體育生的教學評價不應是傳統意義上對他們已學知識的檢驗,更不應該是教師簡單地以考試分數來評價學生。學生應該參與到教學評價之中,讓學生通過反思對已學知識進行評價。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突出對學生的動態日常評估,加大過程性評估所占比重,做到每節課都有采分點、都有評估內容。無論是課上出勤、朗讀、背誦、回答問題、課堂討論,還是課下作業完成情況等,教師都應該給予量化打分。同時,在形成性評估過程中,讓學生自我評估自己在一周、一月內進步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詞匯,學會了多少語法現象,背誦了幾篇課文,取得了多少收獲,把學生自我評估的分值計入過程性評估中。通過讓學生為自己的學習打分,讓這些程度較差的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加英語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體驗學習的成就感。
針對藝術、體育類學生的知識水平、性格特點和專業需求,探究在綜合性大學中如何采取“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校、教師等各方面的積極因素,發揮學生英語學習上的潛力和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英語素質的自我提升和發展,這不僅是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要求,也是培養高素質、高水平藝術體育人才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楊韶剛.人本主義心理學與教育[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122,141.
[2]胡文仲.英語的教與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1.
[3]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63.
[4]張慶宗.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多媒體外語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3,(2):41-46.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根據藝術體育生的性格特點,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給學生更多的自我展示機會。作為一種技能,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交際,因而培養自信大方、樂于表達的學習者是語言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人本主義理論非常注重學生潛能的發揮,由于藝術體育類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強、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性格活潑、富有表現欲望,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根據這些特點設計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潛能與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的自信。教師應相信學生的內在潛力,發展學生的自我指導能力,組織各種課堂活動,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小組討論、個人或小組匯報、小組或班級表演等。根據他們形象思維能力強的特點,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圖片、音頻、視頻資料等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根據他們表現欲強的特點,讓他們根據課本內容改編一些課文、劇本,做一些簡單的演講或講故事等,學生一般會非常樂意地去做。讓學生在“做”中學習英語,在“做”中體驗英語,在“做”中主動建構知識。
3.2 教師角色和情感關注
人本主義教育家馬斯洛和羅杰斯等人都對學習理論有過重要的闡述。他們認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教師是指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和主人。他們強調,教師的任務是組織、指導和幫助學生學習,教師應該為學生設置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學環境要對學生的認知形成一定的挑戰,但應該保持輕松、愉快、自由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的培養和形成,克服消極情感,從而提高認知效果及情感升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于藝術體育生,教師更應尊重學生人格,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幫助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學習的潛在能力。藝術體育類學生在學習英語、應用英語的過程中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和挫折,從而產生焦慮感、急躁感或厭學情緒。教師要在為他們學習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氛圍的前提下,耐心解決他們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給他們足夠的人文關懷。
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對學生多一些鼓勵。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把重視學習者的情感、意愿、價值觀看做是學習理論的一項重要原則。羅杰斯特別強調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他要求學校教育要把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有機統一起來[3]。學校和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在情緒、情操、態度及價值判斷等多方面的要求。藝術體育類學生英語程度差,教師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從生活上、情感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建立親密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身處和諧、理解的教學環境之中,讓他們感到自己沒有被學校和教師拋棄。教師要多和藝術體育生交朋友,鼓勵他們的進步。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鼓勵的話都會對學習者產生很大作用[4]。教師的情感投入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3.3 學習材料
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材料,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藝術體育類學生對與自己專業有關的事件和信息等非常關心。教師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為學生準備與他們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課外材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課前要找一些近期發生的體育、藝術事件,如一些國內外的藝術活動和體育賽事,與同學們分享,讓他們在了解新聞事件的同時學習一些與本專業有關的英語知識。另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不斷更新授課材料。《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5]。目前燕山大學使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新體驗大學英語》對于這些藝術體育類學生確實有些困難。市面上的一些教材,如《新編實用英語》、《新世紀高職高專英語》等雖然難度有所降低,但是教材內容不適合藝術體育生的專業需求。所以,選取一些難度相當、適合藝術體育類學生興趣特點、活潑有趣、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和學生專業密切相關的教材,已經提上議事日程。
3.4 考核評估
改進對藝術體育生的考核評估形式,注重過程性評估,讓他們在自我評估的基礎上穩步前進。羅杰斯主張讓學生自己決定評價的標準和所要達到的目標,通過自己給自己評分,來衡量自己進步的程度,把自我發動的學習變成自我負責的學習[1]。對藝術體育生的教學評價不應是傳統意義上對他們已學知識的檢驗,更不應該是教師簡單地以考試分數來評價學生。學生應該參與到教學評價之中,讓學生通過反思對已學知識進行評價。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突出對學生的動態日常評估,加大過程性評估所占比重,做到每節課都有采分點、都有評估內容。無論是課上出勤、朗讀、背誦、回答問題、課堂討論,還是課下作業完成情況等,教師都應該給予量化打分。同時,在形成性評估過程中,讓學生自我評估自己在一周、一月內進步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詞匯,學會了多少語法現象,背誦了幾篇課文,取得了多少收獲,把學生自我評估的分值計入過程性評估中。通過讓學生為自己的學習打分,讓這些程度較差的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加英語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體驗學習的成就感。
針對藝術、體育類學生的知識水平、性格特點和專業需求,探究在綜合性大學中如何采取“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校、教師等各方面的積極因素,發揮學生英語學習上的潛力和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英語素質的自我提升和發展,這不僅是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要求,也是培養高素質、高水平藝術體育人才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楊韶剛.人本主義心理學與教育[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122,141.
[2]胡文仲.英語的教與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1.
[3]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63.
[4]張慶宗.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多媒體外語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3,(2):41-46.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根據藝術體育生的性格特點,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給學生更多的自我展示機會。作為一種技能,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交際,因而培養自信大方、樂于表達的學習者是語言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人本主義理論非常注重學生潛能的發揮,由于藝術體育類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強、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性格活潑、富有表現欲望,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根據這些特點設計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潛能與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的自信。教師應相信學生的內在潛力,發展學生的自我指導能力,組織各種課堂活動,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小組討論、個人或小組匯報、小組或班級表演等。根據他們形象思維能力強的特點,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圖片、音頻、視頻資料等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根據他們表現欲強的特點,讓他們根據課本內容改編一些課文、劇本,做一些簡單的演講或講故事等,學生一般會非常樂意地去做。讓學生在“做”中學習英語,在“做”中體驗英語,在“做”中主動建構知識。
3.2 教師角色和情感關注
人本主義教育家馬斯洛和羅杰斯等人都對學習理論有過重要的闡述。他們認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教師是指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和主人。他們強調,教師的任務是組織、指導和幫助學生學習,教師應該為學生設置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學環境要對學生的認知形成一定的挑戰,但應該保持輕松、愉快、自由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的培養和形成,克服消極情感,從而提高認知效果及情感升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于藝術體育生,教師更應尊重學生人格,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幫助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學習的潛在能力。藝術體育類學生在學習英語、應用英語的過程中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和挫折,從而產生焦慮感、急躁感或厭學情緒。教師要在為他們學習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氛圍的前提下,耐心解決他們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給他們足夠的人文關懷。
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對學生多一些鼓勵。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把重視學習者的情感、意愿、價值觀看做是學習理論的一項重要原則。羅杰斯特別強調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他要求學校教育要把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有機統一起來[3]。學校和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在情緒、情操、態度及價值判斷等多方面的要求。藝術體育類學生英語程度差,教師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從生活上、情感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建立親密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身處和諧、理解的教學環境之中,讓他們感到自己沒有被學校和教師拋棄。教師要多和藝術體育生交朋友,鼓勵他們的進步。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鼓勵的話都會對學習者產生很大作用[4]。教師的情感投入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3.3 學習材料
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材料,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藝術體育類學生對與自己專業有關的事件和信息等非常關心。教師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為學生準備與他們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課外材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課前要找一些近期發生的體育、藝術事件,如一些國內外的藝術活動和體育賽事,與同學們分享,讓他們在了解新聞事件的同時學習一些與本專業有關的英語知識。另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不斷更新授課材料。《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5]。目前燕山大學使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新體驗大學英語》對于這些藝術體育類學生確實有些困難。市面上的一些教材,如《新編實用英語》、《新世紀高職高專英語》等雖然難度有所降低,但是教材內容不適合藝術體育生的專業需求。所以,選取一些難度相當、適合藝術體育類學生興趣特點、活潑有趣、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和學生專業密切相關的教材,已經提上議事日程。
3.4 考核評估
改進對藝術體育生的考核評估形式,注重過程性評估,讓他們在自我評估的基礎上穩步前進。羅杰斯主張讓學生自己決定評價的標準和所要達到的目標,通過自己給自己評分,來衡量自己進步的程度,把自我發動的學習變成自我負責的學習[1]。對藝術體育生的教學評價不應是傳統意義上對他們已學知識的檢驗,更不應該是教師簡單地以考試分數來評價學生。學生應該參與到教學評價之中,讓學生通過反思對已學知識進行評價。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突出對學生的動態日常評估,加大過程性評估所占比重,做到每節課都有采分點、都有評估內容。無論是課上出勤、朗讀、背誦、回答問題、課堂討論,還是課下作業完成情況等,教師都應該給予量化打分。同時,在形成性評估過程中,讓學生自我評估自己在一周、一月內進步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詞匯,學會了多少語法現象,背誦了幾篇課文,取得了多少收獲,把學生自我評估的分值計入過程性評估中。通過讓學生為自己的學習打分,讓這些程度較差的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加英語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體驗學習的成就感。
針對藝術、體育類學生的知識水平、性格特點和專業需求,探究在綜合性大學中如何采取“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校、教師等各方面的積極因素,發揮學生英語學習上的潛力和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英語素質的自我提升和發展,這不僅是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要求,也是培養高素質、高水平藝術體育人才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楊韶剛.人本主義心理學與教育[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122,141.
[2]胡文仲.英語的教與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1.
[3]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63.
[4]張慶宗.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多媒體外語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3,(2):41-46.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