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編譯

如何拉攏“戰略利己者”
編者按:
在美國宣布重返亞太之前,它在這個區域的軍事存在長期以來以東北亞至夏威夷、關島一線為核心,也就是冷戰時期形成的以日本、韓國為核心的“中心輻射型”控制力。
隨著重返亞太以及“再平衡”等一系列戰略的提出,美國正在將南海地區聚焦為新的戰略焦點。
東南亞國家由此成為關系美國重返亞太成功與否的重要一極。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國內的軍事戰略人員,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大量分析和論證。
如何利用南海問題拉攏東南亞國家,特別是用并不刺激的方式顯示自己的存在,成為美國戰略咨詢家關注的一個重點。
本刊摘編美國《空軍》雜志2013年刊發的文章《A Sea Change》,分析了美國在東南亞的存在前景。不管此文的觀點和看法如何,其中對于美國在戰略背景下的具體作為和判斷,值得一思。
美軍正在重新將注意力放在東南亞——一個在過去10年中被忽視了的地區——的威脅和機會上。
在黃巖島事件(指2012年4月發生在黃巖島的中國漁政船與菲律賓海軍護衛艦對峙事件——編者注)之后,美軍在東南亞進行了多次多國演習,幾乎占據了這一地區的報紙頭條。
后來隨著這個地區局勢日漸緊張,美國駐太平洋空軍部隊在馬來西亞進行了兩年一度的空中演習——“對抗風暴”。演習中有來自日本嘉手納空軍基地第67戰斗機中隊的F-15,馬來西亞皇家空軍的米格-29,F/A-18,以及其他飛機。
美國駐太平洋空軍部隊與馬來西亞軍方進行主題交流,例如部隊保護和工程,也參與民事工程。在黃巖島的對峙升級時期,美國和菲律賓軍隊舉行了“肩并肩”2012演習,這也是該多軍種聯合演習的第28次,有4400多名美軍參加。
美國駐太平洋空軍部隊軍士長布魯克·P·麥克萊恩與眾多菲律賓和美軍官兵一道觀摩了演習。“擁有伙伴國且雙方都擁有強大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麥克萊恩說,“多年以來,菲律賓一直是我們的條約盟國。”
該活動是深思熟慮的,盡管時機很巧合。麥克萊恩的觀點體現了美軍現在置于優先地位的所謂“亞太再平衡”戰略思維,也是美國在適應不斷變化的安全動態。太平洋司令部的這些工作,意圖在于確保盟國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
量身定制的伙伴關系
新加坡外交部長尚穆根2012年2月在華盛頓的演講中說,“世界和亞洲足夠大,能夠容納得下一個崛起的中國和一個復興的美國。”而東南亞很多國家都與這兩個國家有著經濟和貿易往來。
作為亞太力量再平衡和發展空海一體戰等概念的一部分,美國正在恢復它與長期以來的盟國,例如新加坡、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的傳統關系,并擴大與這一地區的新興國家,例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甚至越南的聯系。這一做法明顯反映出美國的新戰略指導——強調亞洲的“已有聯盟”,還要“擴大我們與新興合作伙伴的合作網絡”。
“新興合作伙伴”在美國亞太戰略中的分量越來越大,這一情況在奧巴馬政府高級官員演講、國防部聲明和對盟國的訪問中得到了驗證。
從歷史上說,當與北約這樣的聯盟相比時,東盟被有些人譏諷為“清談俱樂部”,但是在過去10年中,東盟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已經穩步上升——尤其是人道主義援助和救災行動。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是東盟的創始國,長期以來積極推動在組織內部建立更為緊密的防務關系。
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官員說,美國特意提升了它與印度尼西亞的安全合作,在2010年6月發表聲明稱美國-印度尼西亞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將擴大到一系列的聯合行動。
太平洋司令部官員指出,與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一樣,印度尼西亞的重要性不只體現在南海地區,還在蘇祿和西里伯斯海。美國正在與這3個國家建立情報、監視與偵察共享、災難響應和空中與海上能力方面的合作。
靈活的和量身定制的伙伴關系——從民事訪問這樣的小事到大規模部隊參加演習——將對美國在東南亞地區建設軍方對軍方的關系非常重要。
與曾經的敵人建立聯系
自從美國2012年1月推出新戰略以后,美國國防部官員就與該地區的盟國一起推出了很多倡議和伙伴活動。2012年1月以后,多個東南亞國家的國防部長訪問了五角大樓。美國最終達成了在新加坡輪換瀕海戰斗艦的協議,并擴大與一些小國的長期防務關系,特別是通過美國空軍。
新加坡是“突擊吊索”雙邊空戰演習的主辦國,也是“天虎”演習3個參演國家之一,美國在這兩個演習中都是主辦國。而且新加坡空軍在美國有4支訓練分遣隊。在2012年4月訪問華盛頓期間,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特別提到了與美國空軍的訓練合作,稱它是“我們之間強大而密切的防務關系的確實證明”。
美國不斷升級與菲律賓的安全討論,目前,該國政府已經同意美國重返菲律賓。
現在的政治氛圍是允許與曾經的敵人——越南——建立聯系。“我們對與越南之間的軍方對軍方的關系非常興奮,這種關系正在建立。”時任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的諾斯曾于2011年對越南進行過正式訪問。
美國海軍曾多次將船舶停靠在越南港口,并與越南交流。諾斯指出,雙方合作的一個重要領域是搜索與救援演習和訓練。
地方而非基地
由于很長時間內在東南亞沒有永久基地,“保證進入”成為五角大樓未來在該地區合作的重要因素。對該地區關注的增長反映了“強烈的平衡愿望……部隊更有效地進入東南亞和南亞。”太平洋司令部前司令威拉德在聽證會上說。
目前,美國在關島和新加坡以外的永久駐守部隊“大部分都在東北亞”。威拉德指出,菲律賓很少有人熱情希望大規模的美國永久駐守部隊重新返回克拉克和蘇比克灣等地。
該地區存在更大規模的美軍的前景對東盟國家來說是一個敏感問題——甚至包括那些與美國簽訂長期條約的國家——因為很多國家都與中國有著復雜的關系。
但是,對于美國官員們來說,前沿部隊的永久駐扎只是一個稍作修飾的說法。威拉德說,無論軍隊是永久駐扎還是輪換都是“無足輕重的”,最重要的是美國軍隊能夠做好準備,并在必要時進行響應。
這種方法被稱為“地方而非基地”——五角大樓將尋求與盟國之間的軍隊互訪和合作協議,而不是新建與冷戰時期水平相當的駐軍設施。
諾斯說,這些“地方而非基地”將繼續下去。“沒有興趣支持在太平洋的新基地,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合作伙伴和盟國。”這將涉及利用現有的地點舉辦活動和演習,臨時部署,集結地域,簽訂突發情況時進入的協議等。
這就是多邊行動和演習的益處,他補充道,“可以進入或通過我們的伙伴國的協議,將是我們在未來取得勝利的關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