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向污染宣戰的號角再次吹響。
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近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為貫徹落實今年環境日“堅決向污染宣戰”主題的具體行動,環保部門將著力抓好三項重點工作,打好“三大戰役”: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他還說,要按照“三嚴”(即“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思路和要求,用鐵規、鐵腕來強化污染治理,努力改善大氣、水、土壤的環境質量。環保部表示,繼《大氣十條》出臺后,目前正抓緊制定《水十條》和《土十條》。
然而,這絕不意味著,我們需要努力改進的措施囿于這幾個“十條”。
首先,仍需強化領導督辦、環保問責的鐵腕治污。
從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開始,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的工作正積極推進,但執行難的問題仍然不盡如人意。《環境保護法》非常明確地強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而現實的境況卻令人遺憾。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6月9日在北京市環保局公布了對120座城市污染源信息公開指數的評估報告。報告顯示,公布排放數據方面,120座城市的得分無一合格,其中93座城市在排放數據公開方面得分為零。同樣,環保部目前要求地方上建筑項目的環評不僅要公布簡本,還要公布全本,遺憾的是,只有42座城市實現了環評報告全文公開,35座城市僅公開了簡本,還有43座城市沒有公開環評報告。
其次,打造藍天白云的生態家園,亟需相關的制度創新。
6月初,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人民日報》上撰文,提出,“在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的基礎之上,還應強化‘向污染宣戰的體制保障”。
周生賢認為,除了通過體制創新,建立統一監管“山頂到海洋、天上到地下”的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還要“切實加強對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執行國家環境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監督,糾正其執行不到位,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對環境保護的不當干預行為”。
如果要對大氣、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等所有污染介質實行統一監管,在當下的具體框架上,挑戰頗大。
從我國海洋治污中就可見端倪。媒體近日報道說,據部分基層海洋與漁業部門反映,陸源污染物排海控制和監管面臨“環保部門不下海、海洋部門不上岸”的困境。
看來,要落實“堅決向污染宣戰”的措施,不可或缺的是——團結治污。也就是說,各級政府,各個部門之間,務必達成關于環境責任的基本共識,并要有基本的共同行動。
環保共識,切不可在某些地方政府追逐GDP的熱情中被忽略,更不應為實現眼前的局部利益而妥協。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以及相關的政府部門,強化為環境負責、為子孫后代負責的環保自覺性。不論是規劃、用地、用水、用海,還是生產、制造、流通等各個領域,優先考慮中國環境的現狀和盡可能最環保的選擇,齊心協力地維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
在防止生態破壞、治理各種污染上,本就存在政策規定縱向執行力度層層衰減的毛病,還有橫向落實上的部門互相扯皮、互相掣肘的弊端。所以,唯有強化共識,才會有打贏這場抗污持久戰的共同行動。總之,千言萬語一句話:為美麗中國,我們必須齊心協力動真格!endprint